《经典里的中国》—儒家的礼与法
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儒家的传统思想,带领我们的脚步。
仅仅一句话,可以看出儒家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上的地位,以及对国人产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远的。儒家思想起源于西周时期,流传两千多年,被不同时期的人们继承和发扬。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推崇和学习儒家思想。
说起儒家,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孔子,想到《论语》。孔子一生致力于教学,他因材施教,培养了众多弟子成材。《论语》中的为学,为政,处世之道都是后世之人应该认真学习并践行的。
儒家思想注重“礼”,孔子所处的周朝正值礼崩乐坏的时期,他注重礼仪,希望能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文明,他一生都在为之努力。他带领弟子四处游学,宣传自己的思想,希望能用自己的政治思想去帮助各国教化百姓,实现天下太平。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人想将自己思想理念传播出去,那样的范围也是极其有限的。孔子后期专注教学,孔门弟子数千,他们都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进而传播和发扬孔子思想。
所谓“礼”,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认知,它与“法”的不同之处在于,“礼”是人们自觉认同遵守要去做的,“法”是人们迫于某种规则和约束而不敢僭越的。
“礼”是源自人的本能和天性。比如:我们要尊老爱幼,要孝顺父母师长,待人接物要有礼有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自觉愿意去做的事。他不是强制性的,不是硬性的任务和规定。
对于“礼仪”,越是学习和成长快的人,自我素养高的人,越会对自己在“礼”上有更高的自我要求。我们常说“读书识礼”,“知书达礼”,都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不管人类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读书都是至关重要的,必不可缺的。
“法”在一定程度了给人们的行为一些必要的限制,让人们不至于去触犯一些禁忌。在人们不能自觉遵守“礼”的情况下,“法”就起了一定的警示作用。礼与法的相互结合,相互辅助,才更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儒家的礼与法,也是随着不同的社会阶段而发展和变化的。每个时代都将产生适合当前时代的礼仪和法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在促使进人们要不断提升自我的修养和道德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