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姜淑梅《乱时候,穷时候》
姜淑梅这个人,是最近在一位简友文中才知道的。说到她60岁才开始学写字,70岁出书。觉得相当励志。怀着以鼓舞自己的心情去了解这位老人,加上书评人对她的书评价也不错,才购买这本《乱时候,穷时候》来看的。
读姜淑梅《乱时候,穷时候》说实话,书拿到手,先读了两篇,感到有点失望。原以为是本小说,想像有有趣的经历,故事。实际上,并非小说,而是一个个小故事。故事也非壮阔新奇,是特定年代下近乎真实的作者人生经历。拿来当书读,其中并不是那么吸引人。
当初抱着好奇的期待:这样的老人写出来的文字是怎样?个人觉得,并没有期待中如大家那样好的优美的文笔。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就像是给孩子讲故事。
既然买了,还是用心去读。读着读着,逐渐让我改变了看法。认识到,有些值得学习与思考的地方。
貌似文字简单,换位思考,就像作者见了莫言的小说说过:这我也能写!可是,真的若是自己来写的话,还真不一定写得出来,不一定就写得比作者好。
看似杂乱无绪,没有组织,可整体看,每个故事依然是完整的,读起来就不觉得乱了。
就这本书而言,主要是作者有那样的人生经历,体验。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写作者,经历是一种财富。所以说文学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全凭想像,好比无根之木,脱离生活,文字失去凭依。
本书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乱时候”。主要写解放前政局不稳,社会混乱,流氓胡子出没,发生一些抢杀的奇闻逸事;二是:“穷时候”。主要讲十九世纪大家处在饥饿状态,生产力低下,思想愚昧落后。大家过着穷苦的生活。交通,医疗,科技限制,作为人的生命卑微,人性的恶;三是:“家人”。主要是写作者的父母亲人印象。
这种特定年代,贴近现实的经历,生活,让我感到亲切的是:我的父母,爷爷辈有类似的境况。这让我产生想去问问自己的亲人、长辈ta们那个时候的生活,记录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的想法。惭愧的是,我对父母爷爷辈的生活,几乎一无所知。
这总让我想到林清玄说他上小学三年级就立志当作家的事,这是一种意识。我没有,或者说同样的意识发生很晚。
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一方面是自然生活的艰苦,吃不饱,穿不暖。这完全是由社会发展生产力低下的缘故。另一方面,存在强肉弱食,欺凌霸占的事实。让人明白,不管在那个年代,落后就要挨打。人善被人欺,必须自身要硬。大浪淘沙,适者生存。人类与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没有什么不同。
也有一些让我疑惑的。比如本书是作者晚年回忆写作。怎么过去那么久的人事记得如此清楚?连某一天的日期,某一个人说的话都记得?
值得学习敬佩的有,作者十二岁就结婚,丈夫当时十三岁,显得文弱,就叫丈夫继续去读书,自己在家育子侍奉公婆。这点在行为上就让人尊敬,并且是有智慧。
通过读这本书,对作者高龄仍不忘学习的举动,值得尊敬学习,并引发人去思考一些现实问题。从相对了解一些过去的贫穷落后,相对如今,更值得让人来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