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妖鲸大学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

如何激活你的碎片积累?

2018-12-09  本文已影响6人  一只妖鲸

1

上一篇推文的阅读量很少,我发现像这种标题很干货的文章,通常点开率都不高。

但我从后台的数据看,这种文章的点赞率、转发和收藏都比我其他高阅读推文要多。

这说明,起这种比较“干货”的标题可以真正实现读者的分流。点进文章来看的,是真正希望提升自己的,而不是被花俏的标题吸引。


虽然阅读的人越多我越高兴,但阅读的人不多我为你高兴。因为这样,同样获取到这部分知识的人就少了,你的竞争对手也就减少了。

当然我向来是很鼓励分享知识的,因为知识共享通常是一个非零和游戏,双赢的概率非常大。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主动分享或交换优质信息这样的行为往往能产生1+1>2的效益。


我之前写过一篇《假装学霸后,成绩突飞猛进》,讲的是如何用自证预言来面对问题。

接着又写了一篇《维度思考丨如何真正解决问题?》来说明在面对了问题之后,如何用维度思考这个工具来解决问题。

那么,在用合适的心态面对问题,用有效的工具解决了问题之后呢?我们如何去处理一个个已经被解决了的问题呢?


是就此搁置?还是有所利用?该怎么利用呢?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创作了今天的这篇推文。

2

刚刚我们说到了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没错。而且,也是一个垃圾信息过剩的时代。

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多时候我们浪费了太多的精力在试错上。往往投入大于产出,得不偿失。

信息过剩时代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知识碎片化,这也是我们当前很多人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好像懂很多,但当真正要输出的时候却什么都不懂。


举个很简单的栗子:

当我们在看知乎的时候,看着扑面而来的大量知识,乍一看好像自己基本都懂,感觉自己吸收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可以留到以后某个时间点上用来装逼。

然而等到了真正有用武之地的时候,不是忘了,就是只记得个大概。支支吾吾地说不出一段完整的陈述。

因为像这种通过反复阅读去理解字面意思的记忆,只是在应用人脑的阅读和记忆能力。产生的学会了的错觉,其实是能看懂的感觉。


知识不是信息,学习不是记忆。你没办法仅凭记住信息来学会知识。


如果你只是反复地看什么学车指南,别说不会开车,就连看过的那些教学都可能记不住。但如果你真正地考过车拿到驾照,你会一辈子记得怎么开车。

我们都知道,知识碎片化最大的特点除了「碎」,还有一个就是「多」。

我们记忆的容量又是有限的,我们所要的信息又很难集齐。实际生活中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无数种情况,但可供我们记忆的例子又十分的有限。

有句话说:如果你不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所学的知识,你就没有真正领悟它。


因为学习正是用知识来压缩信息,通过有限的例子找到问题和答案之间规律的过程。而找到的规律,就是知识。

3

根据皮亚杰的“图式”概念,我们会以一种大脑自己能理解的形式储存我们学到的东西,这种储存形式即图式。


当有新的信息呈现时,大脑会根据自己已经整理好的内容把新知识融合进来,这种接受的过程即同化。


如果外界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大脑还有可能重新整理已经储存的知识,这种转变的过程即顺应。


我们的大脑倾向于用图式的逻辑体系来存储知识,而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学习是强化这一功能的过程。


使用思维导图的时候,你不再只是记忆抽象的信息和例子。而是用可视化的方法,把知识变成具象的逻辑结构图。

首先你会列一个关键词,然后思考它是什么,从而不断地联想起很多例子。你会强迫自己用这一个关键词去描述所有的例子。

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在压缩信息。为了更好地去描述关键词和例子之间的联系,你不得不分析这些例子共同的(问题)输入和(答案)输出,找出规律。


我们把这样的规律用图形和线段用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起来,就成了专属于你的思维导图。

那么最后,回到一开始的提问:

在用合适的心态面对问题,用有效的工具解决了问题之后呢?我们如何去处理一个个已经被解决了的问题呢?

你有答案了吗?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