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学记(第41天)|一上学,就收获了一个热情的拥抱

2024-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韦志学写作
韦志学摄

2024年11月4日,星期一,儿子上学的第41天。

01 感恩马洪平同学的拥抱

炳仁在上周四凌晨发烧,所以连接请了两天假,周四、周五没有去上课,接下来是周末两天。这样就变成了四天没有去上学。

周一的一大早,考虑到孩子已经太多天脱离了班集体的生活,担心他心里会有不适应的感觉,所以上学的时候,我陪着儿子到教室。

没想到,刚一进门,就有个男同学热情地说:“哇!黄炳仁你终于来上课了!”并且,他似火一般拥抱了炳仁——我心里很感激这个同学,他的友好就像一把火温暖了我儿子的心。

中午放学的时候,儿子就说了今早得到同学拥抱的感觉和心情,还特别告诉我这个同学叫“马洪平”。现在才想起来我忘记给他们拍一张照片了。

02 妈妈,你能煮饭给我吃吗

周日晚上,我们是在家里吃了晚饭才下港口的。会哥的厨艺很好,儿子吃菜喝汤,很快就说他吃饱了:但他一点饭都没吃。叫了他几次,他就说他饱了,不吃。

本来会哥是要跟我们一起下来的,但是下雨了,天气不好。所以后面只有我跟炳仁下港口。

九点多钟,该睡觉了。炳仁上了床,我还在写点东西。不知过了多久,炳仁下床来找我,说肚子饿,让我给他煮饭吃。我一看时间,已经差不多十点半了。所以我说,饿就饿了,饭点时间你不吃,怪不得别人。以后该吃饭的时间要按时吃。炳仁说:“我记住了,妈妈。”

如果会哥在,会怎样处理呢?这事还没来得及向他汇报。希望他能留意到这篇文章。

03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昨晚儿子叫我给他的生字本签字,我一看,哇噻,错了好几处,于是我给他圈出来,写上正确的字。但是,我在签名的地方签意见,意思是孩子写字态度认真,书写工整,如果能够严谨一些,把字全部写对,那就更棒了。最后叫他“加油”吧!

但是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是说家长不要给孩子纠错,否则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约翰•霍特在《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一书中指出:“我们应当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纠正错误,让他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出能力和自信。”

孩子的成长,是在不断试错和摸索中走向成熟的。

“若是父母的眼睛里,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瑕疵,只会剥夺孩子走向独立的机会,更会打击孩子的自信,让他一蹶不振。”

——我觉得这句话的关键信息是“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瑕疵”,但我们不是只看到不足,我首先肯定的就是孩子的优点,然后提出希望。事实上,如果不指出,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他写错了。所以看专家的育儿建议,不要盲目,更加不要断章取义,要不就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专家还说了下面观点:

不纠正、不干涉,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才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与探索欲。

曾以最高一档年薪201万入职华为的“天才少年”张霁这样谈起自己的父母:

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决定,父母都会放手让他自己做主。

平常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会尽可能地给他机会去思考,选择;给他空间去试错、探索。

正是因为张霁的父母“佛系”,才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使他越来越有主见。

大学四年期间,当别人还在混日子,不知前路茫茫的时候,张霁在大一刚开学不久,就制定了未来四年的规划。

美国明尼苏打大学儿童发展学院院长达30多年的跟踪研究表明: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重要的并非是灌输了多少知识,给了多少指导。

而在于帮他们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品质,如专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等。

而这些品质的形成,恰恰需要的是放手、是试错、是练习、是承担。

父母最顶级的自律,就是克制纠正孩子的欲望。

——我觉得值得思考的是:看见孩子做错了而不纠正,会不会是看着他在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教育方法可能也不相同,孔子就说要“因材施教”。

我的观点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只有大人能够用有效的方式向孩子传达了自己的爱,教育才会产生正能量。

而“有效的方式”就是能让孩子感受得到并且乐于接受的方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