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反思和探索

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视角

2021-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石冈

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视角

一、从课堂视角看当前的学习

1、虚假学习、浅表学习客观存在

2、虚假学习、浅表学习是学困生的“果”

3、学困生成因的逻辑推理——“学困生死循环”,即:投入学习——遇到困难——发求救信号——无回应——未能完成学习任务——受到负面评价——失去兴趣——直至放弃”。

4、学生真实的学习规律是“缓慢而复杂的”,学习在什么情况下会真实地发生?

5、佐藤学基于倾听的学习结构设计值得关注:

佐藤学明确课堂的两个重点:一是问题设计,二是培育倾听关系;如此一来,课堂上教师有四项职责:给足学习时间,活化学伴关系,提供个体帮助,观察学习进展。教育层面同时需要做好组织公共发表与研讨,进一步澄清、纠正与推高学习生成心的学习课题。

6、当前课堂需要思考的几个要点:

第一,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直接“喂给”学生。

第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很多教科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差距很大,较少考虑学生的立场、视角,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教学内容非常庞杂、信息量很大,在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难以进行区分、筛选和归纳,所以会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刷题。

第四,从教学进度上来看,每节课的教学进度几乎都与学生的学习进度之间有较大落差,教师的教学进度完成了,但是学生并没有跟上,学习进展缓慢,积压了很多难以解决的学习任务。

第五,从教学设计的角度上看,教师往往从如何教学的角度上进行“教学设计”,而较少从促进学生的学习角度上进行“学习设计”,教师教学内容往往是多、杂、快,很多时间被浪费在已有知识的不断重复上,而真正核心的、有难度、有挑战的课题则往往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解决。

第六,从教学方法上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几乎不主动参与,所有过程都是教师支配,学生只负责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衰退。自主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苦差事”,他们宁可做等老师或者“学优生”给出现成答案。思考的惰性使学习无法深入,真正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从课堂变革的视角看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1、深度学习的定义:

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

2、深度学习模型的构成要件及结构图

深度学习的核心目标是“自主创造”,在认知领域主要表现为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在动机情感领域表现为全身心投入和自控策略;在人际领域主要表现为自我接纳和有效协作

学习设计要考虑如何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具的研发、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营造、学习过程中新内容的生成与利用等问题学习设计要以促进学生“探究未知”为出发点,进行“逆向思维”(Backward thinking)学习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协同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持续地探索。

3、建构支撑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优化机制

4、展开学习设计和指向学生深度学习的课题研究

5、开发和展开促使师生、家长重新理解学习以及走形深度学习的课堂体系。

附件:突破课堂困境:如何让学生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课堂上,学生看似在认真听讲,却逐渐沦为了“学困生”。

要改变课堂困境,引导学生从虚假学习、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课堂的系统化变革势在必行。

2015年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Student Assessment)测试中,国内四省(市)学生取得了数学第6名、科学第10名、阅读第27名的成绩。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陆璟研究员对这一成绩进行深度解读:中国四省(市)有10.9%的学生在科学、数学和阅读三个领域低于2级水平,是科学成绩前10位国家(地区)中唯一一个低于10%的!

这些学生在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时会遇到较大的困难,需要补偿教育才能适应。

在对数千个课堂的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科学的课堂观察后,研究者发现当前课堂最大的困境是虚假学习、浅表学习的学生大量存在,造成了学习困难学生不断增加,厌学学生比例不断攀升。

虚假学习与浅表学习的普遍性

01

虚假学习导致“学困生”不断增加

不少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缺少兴趣,掌握不了学习的方法,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节奏,但为了避免教师的惩罚,会“假装学习”从小学三年级左右虚假学习的情况开始大量存在,一直持续到初中二年级左右,而这些学生往往会沦为“学困生”。

“虚假学习”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非常尊重纪律,比如坐姿非常端正、与教师高度配合、紧跟教师的步调、不对老师的教学进度造成任何干扰。这让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会感到非常顺利,对学生的表现也比较满意,教学进度越来越快。但到了“考试”阶段,“虚假学习”的学生成绩就会暴露出来。

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学困生”都经历了“学困生死循环”,即:投入学习——遇到困难——发求救信号——无回应——未能完成学习任务——受到负面评价——失去兴趣——直至放弃”。

图1. “学困生”的成因模型

在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课堂上,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力量打破这个“学困生的死循环”。

因此教师很难发现学生的“求救信号”也没有办法回应学生的“求救”。学生和学生之间也不允许互动,所以学生一直处在孤立无援的状态。

他们完不成学习任务,而且每一节课几乎都有大量的新任务压下来,学生越来越感到无能为力,越来越害怕上课、害怕学习。同时,学生还要承受来自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批判或惩罚的压力,不堪重负的“学困生”越来越难以承受,直至最后放弃。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将这些学生称为“课堂上的观光者”,这些“观光者”很少被教师点名,也很少主动举手与大家分享信息。他们尽量坐在教室的最后面,隐藏自己,逃避课堂活动。

有些“观光者”常常受到教师的斥责,因为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而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并且在班中通常被孤立。

在教师与观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别管我,我也不会打扰你。”那些被冷落的学生变成了“观光者”,从不参与,从不兴奋,也未被看中,仅仅呆在课堂上而已。

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课堂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学困生”逐年增加的现象,“隐性学困”不断转化为“显性学困”。

小学阶段大量的“隐性学困”进入了初中,当学习任务的难度和要求提高以后,这些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就暴露出来。

普通初中二、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放弃“伪装”,不再掩盖,而表现出完全放弃——“趴睡”等现象开始大面积出现。九年义务阶段教育结束以后,一大批学生都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这些学生被“中考”挡在学校的门外,作为“不合格产品”被淘汰出局。

02

“伪学优生”逐渐沦为“学困生”

学生浅表学习(surface learning)的情况在课堂中也非常普遍。浅表学习是一种以完成外在任务、避免惩罚为取向的学习行为,以机械记忆和反复操练为主,缺少深度思维加工,因此学习成果多以复制为主,难以迁移和深化

浅表学习的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事,教师所讲的话都认认真真记录下来,即使教师讲错了,学生也不会提出质疑,如同一架不知疲倦的“复印机”。

但是,如果教师提出了比较挑战的问题,这些学生就不太愿意去思考,而更多地是等待其他人或者教师给出现成答案。

在小学阶段浅表学习的学生成绩一般是比较好的,也可能是教师眼中的“学优生”,但是随着学年的不断提高,开始出现学习困难和成绩下降的趋势,到了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难度进一步提高,这些学生会表现出学习成绩“断崖式下跌”,学习状态急转直下。

我们的学校长期进行的以知识传递为取向的教育就是以“记忆理解”为主要策略的方法,难以产生高品质的思维成果,所以“伪学优生”才会不断蜕变,最后甚至沦为“学困生”。

图2 教学目标分类与演变图示

高速压缩化的课堂教学与复杂的学习规律的落差

在大量观察和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学段的升高,“学困生”的比例不断增加。

小学到高中阶段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陷入“学困生”的境地,并最终被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可以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制造了大量的“学业失败者”和“学校不适应者”,这是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生态与方法有着正向关联。

01

学生真实的学习规律:缓慢而复杂

学习在什么情况下会真实地发生?这是我们需要重新探讨的问题。

学习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是从问题情境出发,去寻找答案的过程,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复杂的思维和互动过程。

佐藤学借助社会建构主义对“学习”的界定,提出“学习”是以语言为媒介构建意义的语言性实践;“学习”是问题解决过程中“反思性思维即探究”;“学习”是在具体活动中的“社会交往”;“学习”是持续地构建自我与社会(同一性与共同体)的实践

在此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儿童是以语言为媒、并借助同侪互助关系,不断进行反思性思维和社会化实践而发展的。学习的过程是在“自我”与“共同体”的张力中不断重构的过程。

图3 学习力模型的重构

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初产生于“学习困境”,在不同学科情境下可能表现为“迷思概念”“戏剧冲突”或“两难困境”。这种不能解决、不能突破、不能澄清的状态就是所谓的“认知冲突”。这是一种强烈的心理矛盾状态,并引发探究冲动,不断寻求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冲突、理解、分析、试错、验证、修正、重构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学习者完成头脑中的思维过程以后还要通过社会互动,到他人那里去寻求验证或者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倾听他人,完善自己的方案,从而更好地解决认知冲突,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这就产生的新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习不断持续和深化。

图4 学生真实学习历程示意图

图5 教师对学生学习历程的回应

要使学生产生持续学习的内部动机,必须经历复杂的思维、心理和社会过程,佐藤学将学习称为“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历程给予专业的、细腻的回应,这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价值之所在,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02

高速压缩化的课堂教学

引发普遍性“学习困难”

与学生学习过程的缓慢、复杂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往往是高速的、极度压缩化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直接“喂给”学生。

第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很多教科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差距很大,较少考虑学生的立场、视角,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教学内容非常庞杂、信息量很大,在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难以进行区分、筛选和归纳,所以会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刷题。

第四,从教学进度上来看,每节课的教学进度几乎都与学生的学习进度之间有较大落差,教师的教学进度完成了,但是学生并没有跟上,学习进展缓慢,积压了很多难以解决的学习任务。

第五,从教学设计的角度上看,教师往往从如何教学的角度上进行“教学设计”,而较少从促进学生的学习角度上进行“学习设计”,教师教学内容往往是多、杂、快,很多时间被浪费在已有知识的不断重复上,而真正核心的、有难度、有挑战的课题则往往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解决。

第六,从教学方法上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几乎不主动参与,所有过程都是教师支配,学生只负责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衰退。自主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苦差事”,他们宁可做等老师或者“学优生”给出现成答案。思考的惰性使学习无法深入,真正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

课堂变革: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学生虚假学习、浅表学习的问题不解决,课堂教学的困境就会越陷越深。要走出困境,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向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方向转型。

01

深度学习模型重构

什么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

领域维度能力维度

认知领域掌握核心学术内容

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

人际领域有效沟通

协作能力

自我领域学会学习

学术心志

表1 深度学习在领域维度与能力维度的兼容性框架

笔者根据自身的观察与研究,结合美国教育研究会提出的“深度学习在领域维度与能力维度的兼容性框架”,构建了“深度学习的模型”。

深度学习的核心目标是“自主创造”,在认知领域主要表现为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在动机情感领域表现为全身心投入和自控策略;在人际领域主要表现为自我接纳和有效协作(如图6所示)。

深度学习活动会形成一种持续探索的冲动,并将不断深化,深度学习如同“螺旋桨”,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巨大动力系统。

图6 深度学习螺旋桨模型

国外的相关研究也表明,与浅表学习法相比,采用深度学习法的学生在较长时间内记住信息的时间更持久,获得的分数更高,对学习过程更满意。能提高批判思维能力并且能更快地整合与表达信息。

我们的课堂教育如果能够以所有学生的“深度学习”为目标,保障学生的学习权,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因此课堂转型的愿景必将是“保障每一位儿童高品质的学习权”。

02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变革方案

学习者在深度学习时会精神高度集中,内心愉悦充实,处于一种“迷恋”和“忘我”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心流”(flow)或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因为沉浸其中,所以深度学习者常常忘记了时间和自身的疲劳,所以能够持续下去,乃至终身学习。

课堂愿景的确立:

保障每一位学生投入深度学习

大量的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的重要性。

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全身心地参与进来,并且能够在教师和学习同伴的互助下挑战高挑战的学习任务,享受品质的深度学习,使课堂和学校成为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从而保障每一个学生的真实的、高品质的学习权,这是实现公平优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从教育公平的视角来看课堂,由于教育教学方法的相对落后,多数学生只是课堂的“观光者”,缺少思考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分享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权。

学生被明确或隐蔽地分成不同的等级,获得不同的学习机会,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学校中缺乏存在感和归属感,并用“虚假学习”的方式来逃避惩罚,逃避学习,教育公平难以真正落实。

从教育教学质量的视角来看,目前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式还比较单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逐年衰减,而在义务阶段以后,大量的学生被分流,甚至辍学,教育质量没有得到真正的改观,人才的培育遭遇巨大瓶颈。

因此,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场域,要为学生提供安心而适宜的学习环境,并通过高品质的学习设计以及协同合作的学习关系的建立,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课堂氛围的营造:

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

在长期观察调研中,笔者发现那些处于“虚假学习”或“浅表学习”状态的“学困生”和“伪学优生”缺乏心理安全感

目前,教师主讲课堂仍然占主流,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学科逻辑却忽略了学习规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只能应对和配合,难以形成主动的学习动机。

其次,绝大多数课堂座位的设置让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分隔,难以产生互动,这也导致课堂氛围僵化。课堂上严格的纪律控制让学生处于一种躲避惩罚的应激状态,他们的大脑高度戒备状态,无法放松,也就很难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再次,学生往往会因为学习成绩的高低而被潜在地分成若干层次,学生之间强烈的竞争关系,也让合作的机会变少。课堂往往是由教师和学优生的对话所构成,而大部分学生的诉求都没有办法得到应答。

要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就要让课堂处于一种安全润泽的氛围之中,让学生降低紧张焦虑的心态,呈现一种真实自然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呈现出“倾听”地身心状态和“柔软”的身体姿态,改变僵化的课堂氛围。

教师以“倾听”为第一要务,首先要倾听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探究兴趣所在;其次要倾听学生的学习困难在哪里,了解学生的“迷思概念”和“认知冲突”,并以此为起点进行学习设计;再次要倾听学生的观点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并将这些观点串联起来。

要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就要让学生能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要把学习的机会交到孩子手中,真正理解学生学习规律,教师的课堂教学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规律的充分尊重、理解、支持和助力。

从教学过程与教学节奏上看,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且让学生形成相互协同合作的关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交流、试错和修订的时间,在学生们的思考遇到困难或者无法深入的时候,教师再去进行点拨、指导。

从教学设计与策略选择上看,改变凭经验教学或者按照教学参考书来教学的常规做法。通过细致的课堂观察和深入的教学质量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困难到底产生于何处,从学生的学习困难入手,进行“逆向”的学习设计,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课堂学习的深化:

培育学生高阶思维

要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就要进行高品质的学习设计,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学习设计”是为学习者系统规划学习活动的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活动脚本。

学习设计必须要遵循学习者的学习起点、认知风格和学习历程,揣摩和研究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历程:学习的起点是什么,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最可能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等,并通过有效的设计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当前的课堂普遍存在着“过多过快”的倾向,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教学目标过多、过杂,教师分不清教学目标的主次其次,设计过多的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只预留1-2分钟的时间再次,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教师往往采用不断重复、复习学生已知知识的方式进行巩固

学习设计要遵循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原则,教师作为学习设计者首先要明确而清晰的教学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要“少而精”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聚焦核心问题进行探究,才可能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学生主动的学习,才能给学生完整的学习和历程,并且经历完整的思维过程。

如何确定最为核心的学习任务,这需要教师对学科本质进行充分的研究,深刻理解知识内容和相互间关系,同时充分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困难与认知策略等,从而找到两者之间最为恰当的结合点,并将其巧妙地设计成学习任务。

学习设计要考虑如何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具的研发、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营造、学习过程中新内容的生成与利用等问题。让学生们不但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更能够掌握学习的方法、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成为一个成熟的学习者。

学习设计要以促进学生“探究未知”为出发点,进行“逆向思维”(Backward thinking)。根据确定的学习主题,设计出具体问题,并设计评价标准和“脚手架”,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强调学生在具体任务或挑战性情境中的自主性。

对“未知”的好奇和对问题解决的渴求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动机来源。

学习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协同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持续地探索。教师可以采用共同备课,制定“三单”——“预习单”“学习单”和“作业单”的方式来进行。

(本文系上海市2017年度重点课题“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区域专业支持系统建设”的阶段成果,立项编号C17003)

你可能会感兴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