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札记217】实相与幻相
《传习录下》第317条(黄直录22)
先生起行征思、田,德洪与汝中追送严滩。
汝中举佛家实相、幻相之说。先生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汝中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工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功夫上说本体。”先生然其言。
洪于是时尚未了达,数年用功,始信本体功夫合一。
但先生是时因问偶谈,若吾儒指点人处,不必借此立言耳。”
王阳明晚年又被朝廷差遣去广西剿匪,留下钱德洪和王汝中共同主持中天阁讲授良知之学,这两位“王学教授师”为王阳明送行,从绍兴一直送到富阳严子陵钓台。
前面我们说过,王汝中认为心、意、知、物四者只是一事,只要悟得无善无恶的本体之心,一切都可迎刃而解,因此主张直接从心的本体上立根,也就是王汝中的学说有尊崇佛家心性的倾向。
这也就不难理解,在老师王阳明出征临别之际,王汝中又提出佛家“实相”与“幻相”的问题,请王阳明解读。
佛家所谓的“实相”,我理解就是本体、佛性,就是真,实相就是一切皆“空”,空不是无,而是囊括万有。天台宗将最完全的自我发现称为“实相”,似乎最接近王阳明的天性、良知。
佛家所谓“幻相”,应该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色声香味触法,看似真实,其实却是虚幻。
最简单的概括或许是,实相就是真,幻相就是假。
王阳明回答了一句话,非常类似佛家的偈语:“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钱德洪理解不了,王汝中到底是熟读佛经又深谙阳明之学,因此他马上领会到的王阳明的意思:“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工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功夫上说本体。”
前半句的“心”,是指道心、良知。良知具备,则看万事都是实相;良知不具备,则看万事都是幻相。这是从良知的本体出发讲致良知的功夫。
后半句的“心”,是指私心、妄心。如果能够抛弃私心,那么看到的都是实相;如果从私心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幻相。这是从致良知的功夫出发,讲良知的本体。
王阳明表示赞同。
钱德洪虽然当时没有理解,但是经过数年的用功,终于彻悟了王阳明“偈语”的真正内涵,良知的本体和致良知的功夫其实是合二为一的,格物与致知原本是一事。
反而王汝中虽然理解了王阳明的话头,但他看中的还是王阳明的前半句,因为这验证了自己“心是根本”的观点,而这其实是片面的。
因此,黄直最后指出,王阳明这样说,是为了回答王汝中涉及佛家的问题,儒者教学育人的时候,并不需要把这句话作为语录。儒学自成体系,不需要借道佛家之言。否则有可能落入佛家的空寂之途,就像王汝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