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的苹果》
电影讲述了一个日本年轻人种苹果的故事。秋则从小就是个爱琢磨的孩子,伙伴的玩具到他手里就变成了零件,同学的摩托车被他借来就改装了,学校的音箱经他倒腾后,也导致“爆炸”事故……就是这样一个顽皮的孩子,一直在追寻他心中的答案,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历尽艰辛,种出他想要的苹果。
秋则最后能种出苹果与他家人的包容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母亲:在秋则受到父亲的打骂和训斥的时候,母亲不会出来和父亲争持,而只是轻声细语地对孩子说,“别放弃,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后,人总能找到心中的答案的”。而在自己的孩子给亲家造成了生活上的困扰和麻烦的时候,父母会带全家人给亲家低头道歉;在儿子生活困难的时候,她会把米放在门口,一句话都不说地走开。这一点大多数中国的父母都是做不到的,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对他各种否定,把他爱钻研的精神扼杀在摇篮里。
妻子:温柔贤淑,每天都是面带微笑。每年因对农药过敏而发烧,身体溃烂为了种出苹果也毫无怨言,之后日子越来越艰难时候也没有一句抱怨,而是始终站在丈夫的一边,给他鼓励和支持,尽己所能维持家人的生计。
岳父:把四块苹果园全都给他试验,家庭支撑不下去时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无条件支持他。给他讲了战场上的故事,把战场上的觉悟――那份土壤给了他但他还是不明白,岳父也没有去插手他种苹果。
这里让我想到是不是每个人的时间都不一样,对于天生不聪明的秋则就算你把答案放在他眼前,所谓“战场上的觉悟”但不是他自己的觉悟他也发现不了。是不是注定他要走这些弯路,人的成长都是自己的路不能着急。
最后他无意间发现长在大自然中的核桃树,终于明白是土壤的问题。苦恼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这是自然告诉他的法则,是被现代农业所丢弃的规律。只有与自然共生,让苹果树自己把根扎入深层的地表,让杂草和果树共生,让益虫和害虫共生,让人与自然共存,这样的循环才是生的意义。自然是一个整体,树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把它割裂开。而各种农药和肥料,都是人类强行灌输给植物的东西,它反而破坏了树的生长环境,没有好的土壤。
就像是家长教育孩子,要么给他打“农药”,各种指责、控制、否定,虽然孩子长大了但却失去了自我如苹果树失去了本来的味道。而不打农药用各种养分来种树又像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而一旦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就受不了,心理很脆弱。其实都是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在对待树,对待孩子,但是没有发现土壤才是根本。看待问题要从整体的角度,客观、全面地看待,部分都是为整体目标服务的。
感觉秋则的个性是矛盾而又统一的,他看起来比较木讷,做事规矩、踏实,一般这样的人大多都不灵活,是不爱思考,只是按规矩办事的但是秋则却爱钻研,爱探究竟。这个跟他从小母亲对他的包容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我想到我自己也是矛盾对立的,老公就提出来过说我容易受人影响,没有自己的思考没什么经历用他的话说单纯但是偏偏对思维的东西感兴趣,学得深。我想到这个与我从小我爸对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不管我想学什么要做什么,他都支持我。但是我也像秋则一样很偏执,结了婚我根本就没有考虑太多,一心扑在自己想学的东西里。之前我们常为一些小事还有钱争吵,他反问有没有把他当成我老公,有没有想过这个家。后面发现我确实没有想过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
秋则小时候爱钻研,虽然母亲一直鼓励和支持他但是母亲的教育方式也没有从整体或平衡的角度。虽然有好的品质可以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在跟同学相处时自己的行为如果给别人造成很大的麻烦,是不是要考虑一下。如果小的时候母亲能从平衡的角度教育他,或许在他结婚后就不会那么一根筋,偏执地要把家里全部经济来源的苹果地作赌注。赌输了很多人就跟他一起受苦。
虽然他不管做什么,妻子、孩子、岳父都支持他,但是他也要忍受村里的人对他异样的眼光,对他的嘲笑和不理解,也是一种平衡。从小到大一直都有家人的支持但是人是群体动物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不管是支持,嘲笑,否定你都需要接纳,只有全部包容进来才能变得完整,才能成长。所以最后他选择面对现实,一家人都要生活,他放下了自尊不再在乎别人的眼光,在家附近的地方打工。所以他跟树一样,一起经历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