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写|《论语》:人类的伟大就在于善于学习
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是春秋时期最博学者之一。
孔子的言行举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论语》,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也一直被后人推崇为经典。
《论语》全书二十篇,其中涉及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的治国见解以及他评价古代圣贤的言论,更有孔子因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而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无奈。
千年之前,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出将入相者如子贡、子路之辈不胜枚举,这是孔子学说最好的应用实例。而今天,在紧张忙碌的工作学习之余,我们也应该品味国学的魅力,感受孔老夫子带给人们的思想启迪和心灵震撼。
今天学习《论语》的第一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① 子: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有道德修养的人,尊称为“子”。这里指孔子。
② 说:通“悦”, 高兴,喜悦。
③ 愠:怨恨,愤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进行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值得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并不愤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这是《论语》开篇,它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了。孔子揭示了人在世间的“说”“乐”,这种世间的快乐,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越它们。
孔子在对当时社会进行深刻观察以后,改革了教学方式。他认为学习不仅是事关个人前程的大事,也在提高个人修养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经常会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种种不如意,怎样做才能处理好这些短暂的不顺呢?孔子说,别人不了解自已,自己也不会生气,这是一个君子应有的修养。
要达到这样的修养,离不开读书和学习。孔子这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过程。只有不断努力,我们的人生境界才能更高、更开阔。
今天,我们品味孔子的这段话,说得是何等的明白、透彻,一个人的自身发展不外乎三件事,即对于别人、对于社会、对于自己,学习实践,无处不乐,心中充满这种乐。首先是学习,这是基础,反复学习是为个人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现代社会学习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从孩子落地,很多人甚至还进行胎教、早教,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这就有十多年的学习时间了。还有很多人上大学,考研,读博,这是多么好的学习机会呀。
即使走上社会,也还要继续学习或深造,培养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要求。
单纯的学习是不够的,因为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很难脱离群体而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活动。交朋结友,实际上都是对自己知识与道德在互相交流中的一种锻炼。
得一益友,可以使自己视野开阔,学识提高,何乐而不为呢?学识提高了,社会交往广泛了,那么在伦理道德上还是要加强。“人不知而不愠”,不应该以别人的眼光看自己,而是要自己认识自己。孔子的这个观点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何其相似。
提高修养、接受磨炼,个人的发展经历了很多, 但最重要的还是认识自己,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这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所在。
手写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