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大,父母是家!
什么是家?
古人云:家,居其地曰,日出而出,日落而归!
买了房我们称那是家;在外打拼回到生养我们的故乡是家;结婚了有了孩子那是家;在异国他乡想念祖国,回到祖国我们称:回家!
何处是我家?也许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回答。而于我最深刻的体会是:有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
①
好友远嫁福建,年前联系她:回来过年还是年后回?
不回了,一是路途挤,更主要的是母亲不在了,家里房子破败不堪。
说这话时,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她的忧伤,她的孤寂。她母亲在她孩子出生的第三年,因病故去。之后的几年,她还会回来,回到她童年的摇蓝,毕竟她父亲还在家里呢。
孩子们陆续成婚,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她父亲又不愿意随孩子长住,一个人在家不免孤单,还会陷入对她母亲的悲思之中。大家商量让她去到市里,她父亲倒是同意了。他自己找了一出租房,离老三家近,说有个照应但不想打忧孩子正常生活。
于是,倒也安生!
可老家的故居,因无人打理,年久失修。成了现在的危房状态。
好友和兄弟姐妹们,各忙各的工作,家里不能住,父亲又不愿他们照顾,过年也就不再回来了。
如果好友母亲还在,于好友于她的家是不是另一番光景?
常常听人们感叹: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没父母在的地方,连房子都不成样了。
②
去年,中秋节时我回家,见母亲脸上出现了一块一块的黑斑,脸色憔悴,走路很无力的样子,我知道母亲老毛病又犯了。
没过几天,母亲住院了。
景德镇一院医生告诉我们,母亲心脏跳的少且慢,全身乏力,走路时间长两眼会发黑。随着年龄增长,病情还会加重!建议做心脏启博器手术。
母亲向来胆子小,听说手术,母亲很恐惧!
于是,父亲和我们几个商量,先用药保守治疗,出院回家后若是有好转,就暂缓手术。
母亲也同意了。
十天后母亲出院回到家里,依然吃药,配各种补品,但病依旧是没怎么见好。
我们一家人再次商量,一致同意去上海做心脏启博器手术。
十二月二十六号,弟弟陪着父亲,母亲先去了上海。
二十七号早上七点,哥哥,嫂子和我坐上了高铁。弟弟说母亲下午手术,我们放下手中的工作,必须前往。四个半小时,高铁虽快却比不上我们飞到母亲身旁的心,忐忑裹挟着担心,我们无心留意窗外的风景,任心飞驰……
刚到虹桥火车站,哥哥接到了侄子打来的电话。原来他在家庭微信群里,看到了母亲今天要手术的信息,也从杭州请了假过来。
十二点左右,当我们一行来到上海复旦附属华山医院时,母亲已然做好了手术。原来弟弟怕我们担心,没及时告之,并和我们说手术非常成功!整个手术仅用了一小时。
那一刻,我们的心都落地了。
躺在床上的母亲,左手打着吊瓶,脸色还算红润。见到我们都来了,开始数落起来:都那么忙来干什么呢?这里吃的,住的什么都贵。有你父亲和弟在这就行,早点回去吧,我没事了。
说完,母亲却笑了。
母亲了解我们,知道说什么我们也要陪着她的。
父亲坐在母亲床左边,我站在母亲右边,哥哥,嫂子,侄子,弟弟分别站在母亲床对面,见母亲精神还好,我们站着,说着话。
同病房的病友有山东的,福建的,苏州的,上海本地的,他们都微笑着看着我们。那位山东大娘比较健谈,来到我们中间要父亲介绍我们身份,父亲笑着,和她说着。都清楚了后她对母亲说:大姐,你幸福啊!孩子们都来了!
一瞬间,心里暖暖的。仿佛这就是家,有父母在,感觉心里特踏实。
天之大,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温暖的家!
③
小姨生养了四个儿子。
表哥们也像春笋一样,在小姨,姨夫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也相继成家,有了孩子。
表哥们大年初八,带上媳妇,挥别父母,瞒着还在熟睡的孩子们,踏上了工作的征程。
这一走,除了特别的假期,几乎就是一年,直到春节前夕才回。
四个小家庭,八个孩子,全托付给了小姨,姨夫。
先是吃喝拉撒抱,一把屎一盆尿,而后上幼儿园,读书。俨然一个小幼儿园的架势,光想想都觉得辛累。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他们来来回回接孩子,送孩子,照料孩子们生活。小姨,姨夫从未有过怨言,每次母亲去看她时,她总是笑着说:都习惯了,要是哪一个突然去外婆家时,还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呢。
大表哥说:父母为了我们吃了太多的苦,养大我们实属不易,现在又要为孙儿,孙女们操劳。他们从未和我们说过半个“不”字,让我们在外放心工作,说家里,孩子不用我们记挂。
说着这些话时,表哥两眼噙满了泪水。
但是,春节前我们不管路途多远,不管攒了多少钱,不管火车有多挤,也不顾自己有多么乏,我们都要回家!双手拎着行李迈进家门,看到父母那一刻,在外的辛酸,委曲,劳累,突然都释放了,心里无比踏实!
听着表哥的话,深有感触。
家,不管多大,不管豪不豪华,只要父母在,那份忘我的爱在,家就在!
④
人们说:行过千里万里,走不出家乡的山水;尝遍山珍海味,最难忘的还是母亲的菜味!
父亲,母亲,邻里,家乡的吹烟!遂觉自己从未远离,家,从未远离。
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充满美好,充满力量,是有牵挂和爱的地方。
若问何处是我家?我想,有父母在的地方,这便是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