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收获

2017年的总结

2018-02-05  本文已影响0人  hss_100
2017年的总结

    2017年下半年我跳出开发团队,跳出了我8年的团队测试的舒适区(盒子),辅助三个团队PTL提升质量。三个团队没有专职QA,团队中的每个开发人员既是开发也是QA,并且3个团队承担了我们这个方向70%的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质量工作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之前我的工作模式是行动到结果的循环模式,现在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辅助团队提高质量,如何知道团队质量确实提升了,如何提前识别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点?工作模式是思考到行动再到结果的循环模式

    在切换模式的过程中我也在找我现在工作的定位和工作方式。前期是迷茫加痛苦的,刚开始我完全是被动的,等待项目等待团队Ptl安排工作。唯一让我觉得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是每个月的故障复盘,请来质量总工与我一起做质量复盘,做的过程中明白了质量复盘中引入环节和控制环节的意义,并且发现故障复盘可以识别出团队在哪个环节弱和哪项改进生效,让我对故障复盘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从质量总工身上学习到了很多。这是2017年下半年收获之一

    由于之前是埋头在团队做测试,每天上班的目的就是完成自动化脚本编写和故事的验收测试,对于如何做好测试的思考是不够的。下半年,第一 与技术部的测试专家一起讨论什么是测试策略什么是测试计划,制定了2个版本的测试计划,针对我们项目大版本的系统测试输出内容包括4大部分(功能探索性测试,需求未测完的部分,专向测试和依赖环境无法测试的部分),系统测试的输入是我们大版本合入的所有需求),2017年收获之一,第二翻阅了海盗派测试分析,理解了做测试任务应该与开发做需求是一种做事方式,做测试任务也需要去做测试分析,测试澄清和测试设计,我认为这是我2017年在测试认识上有个质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我实践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高看的远的道理,明白了多和高人交流的好处)。

    2016年参加TiD大会,让我明白了传统的测试只是保证质量的最后一环,而且对于质量改进是性价比最低的一环,质量从项目一成立就出生了,所以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尤其是需求的分析质量。很幸运,在参加教练大会之前我看到无线根据需求五步法分析的需求,看完后我对需求要求输出的功能有了系统的认识,但是开发出身的BA认为关键点没有写出,比如新增的功能的依据是什么,里面提到的一个组件找谁联系等等,不同角色的人看到同一份东西感受如此不同,让我对于一个好的需求分析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产生了好奇心,在教练大会讲师给了一个答案,需求分析后的输出应该是可开发可测试。可开发表现在通过分析需求得出开发需要实现的功能点(ux设计,功能使用频度,技术规格),可测试表现在每个功能的正常验收点梳理出来。

      教练大会与大家交流过程中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观点需要与不同的人讨论,反对意见越多检查你观点的机会越多,要感谢这些反对意见,因为它会让你成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式,有些人是No,but 有些人是Yes,But。与人相处要有同理心

    2017年最大的收获几个词来表达,同理心,套路,接纳反对意见,资源无处不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