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国风圣人曰

王昌龄丨左手热血,右手柔情,一生唐吹

2017-11-01  本文已影响942人  明月当归

公元749年,入夜。

听着窗外杜鹃的阵阵啼叫,李白心烦意乱怎么也睡不着。

心里默算着行程,怕不是刚过了五溪?

他披衣而起,来到院子里,想着如果有微信就好了,能够给老友发条信息问下近况如何。

可惜唯有天上一轮明月皎洁,心有所感遂提笔写下千古名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让诗仙太白挂念得睡不着的这位就是王昌龄。

如果以王昌龄为主角连载一部网络小说,只看前几章的话,一定扑。

因为自公元698年王昌龄出生以来,前二十年只干了一件事——种地!

是的,就是种地。

公元718年,当李白18岁耐不住四川那么大,来回看看时,王昌龄在种地。

公元721年,当王维21岁状元及第,名传天下时,王昌龄还在种地。

王昌龄种地不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退休老干部般闲适惬意,而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地地道道的一个农夫。

无他,就是因为家中贫寒,王昌龄不得不务农为生。

虽说二十年来,春种秋收,劳动很辛苦,但得益于大唐盛世,日子过得倒也安稳。

这日王昌龄农忙归来,村子里家家户户燃起炊烟,群鸟也叽喳叽喳着急赶路回家 ,天上一轮明月攀上枝头,他突然间意识到自己已经23岁了,老大不小却还一事无成,莫名有些伤感,想要去一线城市闯荡一番的想法越发强烈。

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论来看,当满足了基本需求后,人就会想实现自身价值,往更高的层次发展。

那该如何做呢?思来想去,王昌龄下定决心,我不种地了!我要,我要去当道士!

公元720年,23岁的王昌龄毅然决然告别家乡,来到嵩山学道。

嵩山在当时是道教圣地,《诗经》“嵩高惟岳,峻极于天”就是称赞其风姿。

王昌龄选择学道可不是吃错了药,脑袋糊涂了。

自道教被李唐定为国教,当道士就成了一种潮流,诗仙太白就是道教中人。

王昌龄赶着潮流在嵩山学了三年,眼瞅着26岁马上而立之年了,也没有在道界混出什么名气,感觉自己像条咸鱼,丧得不行!

心情郁闷的王昌龄便出门散心,这一走就是一年多,他走遍河南、河北、河东,一度客居太原,逛遍了中原大地。

走这一路对王昌龄的世界观造成不小影响,但见百姓安居乐业,君王励精图治,长安城内,八方来贺,洛阳城内,牡丹花开。

杜甫有诗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王昌龄看着大唐盛世,心中无比欢喜,这是他生活的土地,他为之自豪,多想为国家做点什么,可是举国安定,一时之间也没有施展抱负之地,思来想去,既然中原无事,索性就到塞外去!

漫漫边关,风沙满地,王昌龄踏雪而行。

阵营相连,帐篷相接,血与火绽放成另类的鲜花。

狼嚎与战鼓齐鸣,雁群与军旗共卷,这里是与关内截然不同的气象!

一群长年浴血疆场、置生死于不顾的汉子像是胡杨驻扎在这里历经风沙打磨,他们的肤色被大漠的骄阳晒得黝黑,经年的征战,士兵的盔甲已被磨破。

雪,大雪,纷纷扬扬地下起来。

王昌龄一路走,一路看,却越走越是震惊!

出塞之前,王昌龄只感觉百姓生活安乐,大唐的白天,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大唐的夜晚,明月高悬,满满的诗情画意,却不想原来在盛世之下,竟然有这么多健儿负重前行,有这么多将士在万里之外,守护着大唐。

若说张骞西行“凿空”了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玄奘西行取回真经,开创了法相宗,那么王昌龄的西行也是有使命的!

上天要借助他的笔补全大唐的绝代风华,刻下专属于赫赫汉唐的热血豪情!

王昌龄坐在篝火前,将士们团坐在他的周围。

白天,他已见过他们在雪地里的操练,旌旗猎猎,剑戟如林,红缨如潮,呼声震天,真乃保家卫国之雄师也!

王昌龄内心震撼,热泪盈眶,想要写些什么,却不知道如何能写进数十万热血男儿的青春,写尽这一片豪情壮志。

他抬头看,一轮明月正高悬天际。

这轮明月见证过李广、卫青横扫大漠,见证过霍去病封狼居胥。

再回头,王昌龄看到雄伟的关塞屹立在北风中,屹立在长安的三千繁华之外,看到穿越千古的英杰跃马杀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成笑傲凌胡虏!

此诗被誉为唐人千古七绝压卷之作。每当国事垂危之时,人们总会想起王昌龄这首诗,燃起不尽豪情,抵御外侮,保家卫国!

王昌龄不再是那个农夫,也不是道士,就在诗成一刻猛地升华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昌龄!

三十年风雪积累,数万里路跋涉,王昌龄厚积薄发,才情喷薄,以万里大漠为纸,以数十万好男儿刀剑为笔,挥毫泼墨: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争相传唱,只因这首诗,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有将军过来敬酒,王昌龄一饮而尽,提笔复写: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常说不去西部,就不知道中国有多大!

置身于辽阔的大漠,总能让人热血沸腾,即使是王维恬淡的性子也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句,何况向来热情如火的王昌龄?

眼睛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这次西行给了王昌龄最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公元723-726这几年,唐朝的西部边陲少有战事,一派和谐的景象,王昌龄看到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也见识了唐王朝疆域的辽阔,不过生活还是要继续。

开元十三年乙丑(725)王昌龄又回到长安,这年他28岁。

28岁对于古人来说已经是很大的年龄了,王昌龄也陷入了“中年危机”。

这一年,唐玄宗刚封禅泰山。他不安于现状走南闯北,想着建功立业,却至今还是跑龙套的路人甲!想到这里,不免灰心丧气,叫了两壶酒就独酌起来。

平时工作生活中总会有不顺心的时候,幸运的是我们总会遇到肯帮助、点拨我们的人,或许是老师,或许是父母,或许是朋友。

王昌龄也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他在史书中没有名字,却温暖着王昌龄的一生!

店主人是个老人,看到他自怨自艾,就过来劝他说,小伙子,年纪轻轻嗨一点嘛,干吗那么丧呢?

原来这个老人当了一辈子的兵,年老体衰才退伍还乡。

出征时来自三十万家庭的儿子,丈夫走在出塞的路上摩肩擦踵,归来时只剩他一人。说到动情之处,他掀起衣服,裸露肌肤,身上皆是刀箭创伤!

一番回忆,两人不觉泪目,最后老兵拍着王昌龄的肩膀说,现在正是国家发展之际,少年人你正年轻,正是大有作为的时候啊!

回到住处,王昌龄辗转难眠,想到白天所见所闻,挑着灯,奋笔疾书: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与运会,何事发悲端。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一腔热血人人都有, 做键盘侠容易,去顺应国家需求打磨自己的没几个!眼下西部边陲少有战事,一派和谐的景象,那就准备科考,不管如何,为了济世安民的梦想拼搏一把!

经历过这件事,王昌龄隐居在距离长安不远的蓝田,为他的应试做最后的准备, 这段期间, 他的一些诗歌开始在长安刷屏,公众号也有了第一批真爱粉。

两年后,30岁的王昌龄去应试,在应试的学子中,有十二三岁的少年,也有六七十岁的老翁,王昌龄已经算是年龄较大的考生了,但他却信心满满,他读了万卷书,也行了万里路,接下来就是要一鸣惊人!

果然,三十年诗书耕读,八千里河山参悟,王昌龄一朝中举!

吏部任职只给了他一个小小的汜水县尉,是最低级的九品官,但王昌龄并不嫌官职低。

他的《出塞》诗中,本就有建功立业、层台垒土的豪情,他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愿意在任何岗位发光发热。

怎么样才算是爱自己的祖国?

对于王昌龄来说,就是用诗词唱出大唐风华,用诗词唱出百姓疾苦。

春光艳艳,游人争相踏春,一闺中少妇梳妆打扮前来游玩,本是兴致高昂却突然皱眉伤感,王昌龄好奇询问,原来少妇是名军嫂,家中夫婿正在远方打仗,心中思念。

对啊!不仅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普天之下的安枕无忧,也仰赖着他们的枕戈待旦,这熙熙攘攘的一派祥和,是因为他们在风餐露宿在刀光剑影中守护。**

若能美满幸福,谁又乐意颠沛流离?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边塞和闺情,一者阳刚,一者阴柔,但王昌龄却能轻易在二者间游离自若。

只因在他敏感的心灵中,装满了人间景色,对于国家他热情似火,对于百姓家庭和睦也由衷祈愿。

王昌龄一直是个有理想、有操守的读书人,他不但热爱祖国、关心百姓,更爱身边人,爱自己的朋友。

在他41岁的时候,一代名相张九龄罢了相,王昌龄因同情张九龄罢相作诗文以喻之,结果触怒了李林甫一党,被远贬岭南。

公元739年,他遇赦北返,走到巴陵的时候遇到了诗仙李白。

这时李白39岁刚从苏杭旅游归来。

两人都是文坛有影响力的大V,意趣相投,便携手同游,临别,王昌龄依依不舍做《巴陵送李十二》送给李白: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别后,王昌龄继续启程,公元740年,他在襄阳遇到了孟浩然。

老友相聚, 孟浩然喜不自胜,忙设宴款待。

宴席上,有一道菜历来是襄阳人宴客时必备的美味佳肴——汉江中的查头鳊,孟浩然有旧疾在身,是不能吃海鲜的,但有故友来,豪爽的孟浩然哪里还顾得上这些。

结果王昌龄走后,孟浩然竟然旧疾复发,病重去世。

王昌龄知道消息后,悲痛不已!

回到长安后,王昌龄被封为江宁(南京)县丞。

先是贬谪岭南,又痛失人生知己,而江宁县丞也只是一个八品小吏,王昌龄此时又值知天命之年,种种情绪挤压,王昌龄若是发几句牢骚,大家肯定也都能理解。

但他不!

去南京就职途中,经过洛阳。在那里他遇到了好朋友辛渐,后者此次离开吴楚之地,正要返回洛阳。

二人一下放,一回京,王昌龄提笔写诗送给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胸襟开阔的人不会因际遇惊慌失措,被贬之后,他第一时间不是抱怨诉苦,而是想到家人好友们会为自己担心,忙着宽慰。**

“你们千万不要担心哇,王昌龄还是那个王昌龄,这点打击又算什么!”

此后8年,王昌龄一直待在江宁,在王昌龄51岁时,又因“不护细行”自江宁丞贬为龙标尉。正是这个时候,李白做诗表达思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天宝十四载乙未(755)58岁的王昌龄谪居龙标已经有七八年了。

诗人被贬之后,惆怅有之,达观有之,豪爽有之,王昌龄当然是达观一派。

有一次王昌龄出行,看到有采莲女在湖中出现,王昌龄像是看到了人间至美的风景: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女,采莲子,千百年后,我们依然能够从此诗中感受到纯正的诗情与美好。

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60岁的王昌龄返回长安。

但天意难测,在经过亳州时,竟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

史载“以刀火之际归故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悲哉,痛哉,一代大诗人王昌龄竟以这样的方式告别!

天意难测,却有报!

王昌龄有个粉丝叫做张镐,后来闾丘晓违抗军命,张镐便下令杖杀闾丘晓。后者临刑前,以家中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大声乞求饶命,这时张镐说了一句很解气的话:

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王昌龄的老母亲,又有谁来养呢!!!

振聋发聩,闾丘晓垂首默然!

一代大诗人王昌龄,享年60岁。

他左手豪情,写出诸多千古边塞名诗,彰显汉唐军威,右手柔情,关心百姓生活。

他热爱朋友,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高适都是他的好友,他一生唐吹,从始至终,热爱大唐!

诗家夫子王昌龄,真千古人杰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