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话剧 | 木偶线
大概是因为经典的缘故,期待了很久这场话剧,但大幕徐徐升起之时,却有一些说不清的小失落。
为什么要结婚?
婚姻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19世纪的社会冲突在当下依然能引发心理共鸣?
是时代未曾进步,还是父权意识的根生蒂固?
一连串的疑问缠绕着我,等待着话剧开始
场灯减弱,幕布却依然遮掩,演员登台,着一身黑衣,在追光灯下,操纵着玩偶,平铺直叙的讲述这部经典之作
娜拉是谁?
一位妻子、一位母亲、还是一个女人?
有那么一瞬间,我仿佛觉得自己就好像那台上的娜拉,曾经的感情经历中,男朋友也像海尔茂一样,百般的呵护我,让我不知不觉回到了孩童时代。的确,甜蜜温馨,天真烂漫,曾经原生家庭缺失的,我就在亲密关系中寻求补偿,然而,这一切却又好似不是那么的顺理成章。缺失、补偿、依赖、争执、出走,我曾以为那时的他会是未来相伴的不二选择,然而随着矛盾一次次的发生,争执中,我瞥见了他心中的不屑,没有尊重的宠溺不是长久之计,独立为人才能真正填补过去的缺失。感慨中,选择了放手,不像娜拉那样愤慨,但和娜拉一样坚决。
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女性的社会责任究竟在何处。反观历史,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从群居社会、母系社会一步步发展成了当今的父系社会,产生这样的历史结果究竟是一种必然,还是有预谋的压制。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男女确实有别。那么如今社会绝大多数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是否就是最优分工模式?诚然,随着当下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女性不论在社会还是家庭中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多,然而我们也的的确确还生存在一个父权主导的社会中。有一句歌词蛮有意思,被偏爱的有恃无恐,被压抑的奋起抗争,这千万年来两性的社会地位也不过如此。过去,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力水平过于贫乏,狩猎的不确定性,采摘的稳定性加之女性生存繁衍的主导性,母系社会得以存在。而后,随着劳动力水平的提高,男性生理的优势,使得近现代文明中男性主导的地位逐渐稳固。然而,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新一轮生产力逐渐又在打破这种先天的优势,再往后,或许繁衍也将重新定义。到那时,社会结构又将会是如何,回到母系社会还是像《三体》中描绘的无性别社会?
退回到直白的戏剧赏析层面,艺术的欣赏方式,究竟该冷静旁观还是主动参与?观剧前的揣测臆想,观剧终了的回味自叹,让这一场《玩偶之家》分裂成了无数个二度版本。观众的二次创作让每一部戏剧的生命得以延续,冷静旁观,回味反刍是否也能算得上主动参与?
末了,静思,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