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洞权术篇(2):如何看透别人搞你的“小动作”?
前言:你如何看“搞政治”?
或许你不喜欢玩弄权术搞政治,但是人是一种社会群居动物,只要有两个人以上的团体,就会有政治。这世界,我们终究逃脱不了“搞政治”,你不搞别人,别人也会搞你。
本文不谈如何玩弄权术搞政治,这都不是本人擅长,但我们可以通过揭示结构洞的演化关系,有深度地观察“搞政治”背后的秘密,以至于我们可以一眼看穿居心不良的人搞的“小动作”。
某种程度上,“搞政治”是玩家围绕着结构洞的博弈(关于结构洞、结构自主性的相关概念,可以参见文后附录),下文就来分析5种常见“搞政治”策略背后的结构洞。
01 监控下属结构洞的策略:无孔不入的锦衣卫
上一篇说到朱元璋废掉丞相,实现管理扁平化,直接统领六部,获得了对国家治理的完全控制,那么他真的安全了吗?
No,首先,六部下面直到平民,依然有众多的层级,每跨一个层级都有结构洞,占据这些结构洞的官员就拥有一定的结构自主性,他们具备“欺上瞒下”的能力。
缺乏安全感的朱元璋发明出“锦衣卫”这样的组织,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包括皇亲国戚在内的任何人,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所有官员都不喜欢锦衣卫,本质上,锦衣卫就是在监控各层级官僚是否在利用其占据的结构洞“干坏事”,从而阻止官员腐败、结党、不作为以及欺上瞒下的行为。
《绣春刀》剧照,令官员震慑的锦衣卫我们的车子在 4S 店保养后不久,都会收到电话回访,这本质上与“锦衣卫”这种调查监控机制是非常类似的。监督的本质是什么?不是每一秒钟都要盯着被监督对象,而是监控被监督对象的网络关系!即跨越被监督对象,直接联系被监督对象的网络关系人,这才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
首先,我们不应该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欺上瞒下,但是当你发现总有人去调查跟你关联紧密的客户、下属、同事时,如果不是以日常监管为目的,那么你应该小心了,很有可能是有人要找茬。
02 通过结构洞制造冲突的策略:邪恶的挑拨离间
下属团队是不是一团和气就是好团队?答案是不一定。我们都知道一个团队除了有职务领导为,一般都会出一个“实际领导”角色,特别是当团队一团和气的时候,这个“实际领导”就很容易一呼百应,他会逐渐侵占职务领导原来的结构洞位置,对职务领导造成制约和威胁。所以,会弄权的职务领导都会有意地挑起下属各势力的竞争,但其本质上就是凭空制造下属势力之间的结构洞,让下属保持相对独立而不是凝聚成一团。
我们还拿明朝皇帝说事,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也是一个狠角色,他发现锦衣卫这种组织用起来不方便,如果锦衣卫权力过大,同样可以对皇帝欺上瞒下。因此,由宦官主持的“东厂”应运而生,锦衣卫本来就是特务,而东厂成了“监视特务的特务”。从此,朱棣打造了一个完美的网络结构,即让大臣、外戚、锦衣卫、宦官(东厂)等势力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在几股势力勾心斗角的过程中,朱棣获得极强的控制感,明朝后来还出现“西厂”,同样是为了均衡势力。
再次借用上一篇用过的图,如果有哪个势力敢不听话,皇帝可以联合其他势力去打压他,这就是皇帝最理想的治理模式。
明朝皇帝的政治社交网络除了领导管理下属,下属反过来也可以利用这种制造冲突的策略,对于一个下属面临多头领导,只要上面的几个老大存在意识形态和认知的不一致,也就是有结构洞,下属也可以将几个领导之间的安排冲突显性化,体现自己的重要地位,例如,当你安排下属任务时,下属以另外一个领导的指示来抗拒你的指示时,这里一定揭示着你与“另外一个领导”之间存在着结构洞。同理,生活中一个聪明的孩子,总会寻找父母、爷爷奶奶、老师之间的结构洞做文章......
03 抑制别人结构自主性的策略:轮岗、架空的本质
中国历史中有一种官员叫做“胥吏”,胥吏本质上就是最基层的办事员,他们甚至不是官,薪水也很低,但是负责跟普通百姓打交道,比如征粮,催税,他们替衙门里那些有品级的官员做事,水浒里的宋江、武松在衙门干的活都属于“胥吏”。
由于胥吏占据了百姓与官员之间的结构洞,他们可以利用这个结构洞为自己牟利,以至于胥吏的收入绝大部分都是灰色收入,他们就是区域的“地头蛇”,新来的县令也要让他们几分并依靠他们。
胥吏占据了官员和百姓之间的结构洞“地头蛇”不但非常难管理,往往还让高一级的官员无法深入了解民情,如何对付这种难管的“地头蛇”? 很简单,就是“轮岗”,把他调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一旦离开原来如鱼得水的结构洞,地头蛇就成了一条虫。
还有一种模式更高明一些,就是“架空”,就如一个皇帝干得好好的,突然来了个强势丞相,占据了皇帝与文武百官的结构洞,把皇帝所有的关系都切断,那么这个“皇帝”看似位置高大上,结果是被架空的,那个强势丞相则具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升迁有时候并不总是好事,一个干活风风火火如鱼得水的处长,突然被升到“副巡视员”的位置,他被迫离开了具有强大结构自主性的位置,你说对他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要废掉一个人,关键是拿掉他的结构自主性,轮岗、架空都是将一个人的结构自主性清零重构,这个人能力再强,在新的位置上也需要花时间重新构建结构自主性才能发挥作用,将耗散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04 环境变迁引起的网络重构策略:飞鸟尽,良弓藏
上面提到的轮岗、架空,是人为造成的网络结构重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环境和形势造成的网络结构重构,一场战略级的胜利代表着什么?我们都会认为,苦的日子终于熬到头了,我们要享受胜利的果实。但是很可惜,胜利后的结构洞分布的重构对你是否有利,你需要分析。
史上历来都有“杀功臣”的皇帝,刘邦和朱元璋尤为突出,他们的手段都是先封后杀,从创业变成守业,网络结构就必须发生巨变,对于皇帝来说,保持优势无可厚非。汉代的张良和明代的汤和都是少数那些没有被杀的开国功臣,他俩的特点都是拒绝分封,主动交出自己占据的结构洞位置,并且不再索取任何新的权力。
我们来看看电视剧《龙吟虎啸》中对空城计那段的改编,我觉得更能展现出司马懿的老谋深算。话说诸葛亮的空城计其实是被司马懿识破了,但是如果干掉诸葛亮,就此改变整个战局,他回去就会面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局面,对于战争背后“魏国的形势”,诸葛亮、司马懿两个高人英雄所见略同,他两玩的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聪明人分析事件未来的影响,会洞察网络重构后的关系,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根本利益在于维持自己的网络结构自主性,一个对手的存在与消失,一场竞争的失败与胜利,一次得与失,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这才是高人眼中的“审时度势”。
05 结构依赖性生存策略:为什么宦官可以弄权?
我们总是很鄙视历史上出现的宦官弄权,但从皇帝的角度上看,身边势力中什么人最可靠? 当然是宦官,宦官除了离皇帝更近,更关键的是:从网络结构上分析,宦官有且仅拥有的资源就是皇帝,他们放弃了结构自主性。也就是说宦官并没有可利用的结构洞优势,他们完全受皇帝制约。
那么没有结构自主性的人是不是就永远只能活在底层? 也不然,有一种生存策略,叫做结构依赖性策略。表面上,宦官依赖皇帝,本质上,宦官可以“借用”皇帝的结构洞,形成了他的权力优势。
宦官很有权,但是他的一切掌控在皇帝手中这种策略有个缺点,就是一旦皇帝需要的时候,借出的资源随时是可以收回来的。例如明朝末代的崇祯皇帝可以非常轻松地拿下号称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魏忠贤,还有刘瑾等大太监也是被皇帝轻松拿下凌迟处死。明朝还有一个弄权的宦官汪直,忘记了他的资源是皇帝“借”给他的,他居然期望通过带兵打仗构建自己的势力,结果虽然打赢了,但是失去了宦官的最大优势:“结构依赖性”,结果同样被轻松干掉。
从宦官的起伏,我们看到:放弃自己的结构自主性,形成依附也是一种生存策略。这种可依赖的对象,伯特教授在他的《结构洞》一书中称之为“策略伙伴”。
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也会依附这样的“策略伙伴”,他们就是我们的“贵人”,借用“贵人”拥有的结构洞,也是我们获得优势的一种快捷途径。
结束语: “搞政治”是一种必备的能力
很多学理工科的,也包括以前的我,总认为技术、能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如果不能成功就是运气问题。
但是,我们一旦以结构洞原理去分析搞政治背后的逻辑,就会发现,看似运气的关系问题,其实是我们缺乏了一种能力,即把表面事件与底层网络关系结构关联的能力,我们总是鄙视团队中有人“搞政治”,说他们不够光明磊落,但是很少有人反省,为什么自己身边会有那么多结构洞被人所利用?
当你发现被别人“搞政治”的时候,其实只是看到了面上的结果,如果我们学会不断去审视、弥补自己身边存在的结构洞,我们不但能提升自己的结构自主性,更重要的是,能及时发现别人“搞政治”之前的那些颇具危害的“小动作”。
搞懂底层的网络结构,识别“小动作”则是人生的必备能力不要看一个人表面上对你怎样,如果他在不断降低你的结构自主性,他就是你对手,你需要拥有这样的政治敏感度。我们即使不会搞政治,但是搞懂底层的网络结构,识别搞政治前的“小动作”则是人生的必备能力,愿你读完此文能有所启发。
---END---
附录:相关概念
读懂本篇文章需要具备如下基础概念,具体可以参见《结构洞概念篇:请关注你身边的“洞”》
【结构洞】:结构洞是用来描述非重复关系人之间的断裂,非重复关系人通过一个结构洞联系起来。例如 A 和 B 不认识、不熟悉或相互敌对,他们之间就有结构洞,但是你是唯一同时跟 A 和 B 保持良好关系的人,你就是 A 和 B 的非重复关系人和唯一桥梁,你填补了他们之间的结构洞。
【结构自主性】:是评估自己的关系网络结构是否富有可利用的结构洞的关键指标,结构自主性越高,则可获得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做到如下两点,结构自主性就比较高:一是自己身边没有结构洞,即自己该连接的关系都连上了,缺漏的越少越好;二是关系网络中其他各方之间的结构洞越多越好,即其他各方关联不那么紧密。
参考文献:
[1] 罗纳德·S.伯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
扩展阅读:澹泊关于网络科学的思考和修炼
[1] 《结构洞概念篇:请关注你身边的“洞”》
[2] 《结构洞竞争篇:从网络关系的视角重新理解竞争》
[3] 《结构洞权术篇(1):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什么还会悲哀?》
[4] 《这世界稀缺的不是能力,而是我们在网络中的位置》
[5] 《网络科学,是一张重新了解世界的入场券》
[6] 《没有网络思维,你的职业规划可能已经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