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 I 孩子与游戏
今天我们共读《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第三四章节
第三章孩子与游戏
“玩耍是童年的真谛,它影响儿童的精神健康。它是工作,也是娱乐”。
对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和小伙伴们的玩耍就应该是他每天的主要生活内容。孩子很多社交能力,好奇心,创造力,在和同龄伙伴们的玩耍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提高。
但是,很多家长们现在都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裹挟了。殊不知,这只不过是商家为了赚取巨额利润而大肆宣传的噱头。
什么叫起跑线?
一出生?还是三岁?五岁?
本来人与人的发育周期就是各不相同。
有的宝宝几个月就会说话了,我小时候邻居家有一个小妹妹8个多月就会说话了,现在,是一个村妇;
有的孩子要到2岁或3岁才会说话,比如爱因斯坦,3岁还不会说话呢,但是这两个人的成就能比吗?
看到社会上有很多妈妈们,在宝宝们几个月或一岁多时,就去上一小时数百元的早教课,以前我真的无法理解,心想,有那钱还不如请个外向活泼的私人家教,带着宝宝去户外多看看大自然,和宝宝多聊聊植物动物等百科知识,这比早教课对孩子的大脑开发高效多了,而且还不伤害孩子的大脑和心理。
现在我想明白了,那些人就是在糟蹋自己的福气,糟蹋完了人也就完了,只是可惜了孩子,要跟着大人受罪。
所以,没有什么所谓的起跑线,孩子正常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发育比什么都重要。
大家想想,在你们的求学经历中,身边有没有看过很多早期太用力发挥了,反而后面(如中高考时)该用力时结果没后劲了?
有没有看过早期表现平平,一直不怎么开窍,反而后来越来越猛,在关键时刻(如中高考)脱颖而出了?
反观我的成长经历,我看到太多这样的案例了。
因为人的发展其实也是符合曲线规律的,一个人的一生怎么可能是一条笔直向上的直线呢?没有一段时间在低谷的潜伏期,就没有后来冲破云霄的腾飞。
所以,起跑线,在我的概念里,是不存在的。如果一开始跑得快的孩子,只能说明他有潜质,但是这个潜质能否支撑孩子走的更远,主要还得看家长。
大多数孩子适合按着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往前跑,但是家长要明白什么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要懂得做正确的取舍。
回到我们的儿童社交话题,你们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通常童年没有玩够的孩子,即使上了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他还会很贪玩,一有时间就想玩。当然对于七八岁的孩子,爱玩是天性,不爱玩的孩子,可能家长就要费点心了,去找找原因。
在第三章,作者说:友谊最终需要的是孩子们之间的相互选择,相互信任和关爱。
当一个孩子会选择朋友时,那是他社交能力比较成熟的表现。
前年在江西时,我儿子还是混迹于4-5人的小群体中,好像跟每个人都可以玩,没有喜欢或不喜欢谁,没有明确的偏好。
但自从去年上小学以来,他开始有自己的偏好了。他放学回家后经常会跟我聊关于好朋友的话题。有一次他回家后说:“妈妈,我现在的好朋友变成两个了,是**和**。”隔两天又回来说:“妈妈,我的好朋友变成一个了,是**。”我问:“那另一个**怎么了?”他说:“他太狡猾了,我不想和他做好朋友了。”
每隔一段时间,他的好朋友名单都会变一变。对此我习惯了。
这其实就是一个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过程。随着孩子大脑认知能力的发展,他在选择朋友方面逐渐的表现出自主性和偏好,当然他在选择朋友,对方也在选择他,这其中涉及到的就是是否能够互相信任,是否能够互相坦白内心的真实想法。
还记得上一章节作者说的话吗?
他说:对于孩子的社交,很多时候我们父母可能无能为力,但是“洞察力有助于治愈伤痛和理清行为”,“理解可以带来清醒认知”。
我们多了解一点孩子社交的真相,就会在生活中多一份对孩子社交的理解,对孩子的朋友们也会多一份宽容与关爱。
第四章:当孩子有了最好的朋友
这一章节主要讲的是好朋友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什么作用。
友谊能够帮助我们定义自己。不是有句俗话: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品行,就看看他结交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朋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自己的特质。
亲密的朋友能为我们提供感情支持。当孩子被一个小集体不接纳或排斥时,如果他有好朋友,他就可以从朋友那里获得安全感,有勇气去探索新的领域。
友谊能够帮助我们锻炼社交能力。通过与朋友的合作与冲突,让双方都会得到经验和教训。
友谊能够弥补孩子生命中的不足。比如,一个生活在离异家庭中,无法得到温暖的孩子,如果他有一个好朋友可以互诉心事,那么这个孩子的心理无疑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最重要的一句话:友谊是孩子们生活的中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