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跃嘉教授:从情绪与认知角度看研究生论文的选题与开展

2021-01-25  本文已影响0人  壹脑云

Hello,

这里是行上行下,我是喵君姐姐~

前段时间,我们整理了心仪科技“博导带你做科研”的第三期活动的直播转录:

“李红教授浅谈如何成为优秀研究生

,讲述了成为一个优秀研究生的标准。

而在第四期活动中,心仪科技邀请到了罗跃嘉教授,来讲述如何从情绪与认知的角度看研究生论文的选题与开展,本期我们就对该讲座进行了整理。

主讲人 : 罗跃嘉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兼脑电专委会主任

PS:以下内容来自于直播视频转录。后台回复关键词“情绪认知”即可获得PPT、部分参考文献及视频链接啦!


● 情绪的负偏向

● 表情的脑内加工时程

● 焦虑对决策的影响

● 情绪对行为抑制的影响

● 怎样做好研究

首先,回顾一下早年研究注意。比如说我们在屏幕左侧或右侧呈现一个方框,一旦出现就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P1、N1、P2都会产生变化,而C1是不会产生变化的。

图 1 左右视野的注意

今天第一个我想要跟大家介绍的是情绪的负偏向。我们引用的是“情绪加工负性偏向的ERP研究”这篇博士论文,我们用一个小实验解释一下什么是情绪的负偏向。

首先,呈现一个注视点,屏幕的两侧各呈现一张图片,图片闪现很快,什么样的图片会给大家留下更深的印象呢?那就是这种负性图片,所以我们就把这现象叫做情绪的负偏向,在有些文献里面也叫做注意的负偏向。

图 2 情绪的负偏向

所谓的情绪负偏向指的就是有机体对负性情绪刺激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与正性刺激相比,负性刺激对信息加工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然后我们就提出一些问题:

负性偏向发生的最早时间点在哪里?

负性偏向的各个时间阶段及脑电特点?

心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否也存在这一现象?

有限资源和充足资源情况下的情绪加工是否不同?

自动加工与控制性加工在负性偏向中的地位?

实验一:情绪负性偏向的时程研究

首先,我们对刺激材料进行准备,建立了中国情绪图片系统,再进行预实验。

其次,我们进行了正式实验。实验一为情绪负性偏向的时间过程研究,它的任务是判断图片的情绪属性,比较不同条件下的P1、P2、LPC、和LRP(偏侧化准备电位),分别探讨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分析评价偏向和反应启动偏向。

在负性与中性条件进行比较时,从P2开始就产生了差异,所以我们认为情绪负性偏向发生在早期知觉阶段;而晚期成分,如P3,N2pc,也产生了差异。

另外,从刺激开始,我们就记录电位,负性和中性有一前一后的对比,可以看到除了早晚的时间变化之外,大小也出现了变化。

图 3 实验一结果

总之,实验一说明情绪负偏移发生在早期知觉阶段和情绪加工较晚的刺激评价阶段,且负性刺激的反应启动效应也得到了证实(R-LRP)。

实验二:内隐任务下的负性偏向

实验二是利用有效/无效提示条件下的负性偏向。在该任务中,被试需要判断当前出现的方框是否与线索出现的方框的位置一致。

图 4 实验二流程

结果发现,无效提示下的P1成分与有效提示下的P1成分相比存在一定延迟。

图 5 P1成分

图 6 P2成分

图 7 P3成分

实验二说明搜索化范式成功调节了注意分配,无效提示下的注意投入明显低于有效提示;在P2成分上观察到注意负性偏向的存在,具有自动过程的特点;从P3成分可见控制性加工过程在负性偏向中的作用;对负性刺激的加工不易受到心理资源的限制。

实验三:有意识/无意识条件下的负性偏向

图 8 实验三流程

实验三说明无意识条件下的LPC起源部位比有意识条件下靠前,提示不同意识条件下信息加工的脑区可能有差别;无意识条件下的接收到的情绪信息似乎能够“扩散到”不相干的刺激,而有意识条件下未出现情绪启动效应。这种差别可能体现了两种情况下的情绪信息加工在本质上的不同。

图 9 情绪加工结果

总之,对三个实验进行总结后发现,负性偏向包括注意偏向、评价偏向和反应偏向等过程,这种现象可以发生在心理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自动加工与控制性加工机制共同掌控着这些过程。

扩展:新生儿对情绪声音的负偏向

新生儿是指未满一个月的婴儿,这里选取的是出生一周的婴儿。在实验中,我们用了一种“dada”的声音,对声音进行强度、快慢的调节,让大学生来评判一下声音的情绪,对其进行分类。

这里主要分析的是恐惧和生气的声音。通过对他们进行睡眠监测,我们可以发现,在活动睡眠阶段,这两种声音都产生了明显的波形变化。

图 10 新生儿的情绪性声音的ERP波形

题目: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中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

如果给蒙娜丽莎换一张脸,就会完全给我们不同的感觉。实际上部分科学家会对面孔识别感兴趣。

 图 11 “蒙娜丽莎”的微笑

前人研究采用电生理的方式,让猴子看不同的图,当出现人的面孔时,和出现同类的情况一样,都能看到面孔神经元反应增加,因此发现了专门对面孔加工的神经元;而当出现“手”的形状时,电生理活动会减弱。而出现侧面、背面的面孔时,电生理活动也会减弱。

图 12 神经元反应

面孔识别认知模型认为,第一阶段为结构编码,然后转换为两路,即第二阶段:第一部分进行直接视觉处理、面孔语言分析和表情分析等,可并行加工;第二部分依次为面孔识别单元、个体身份单元和命名等步骤,可串行加工。2个通道的输出结果最后都进入了认知系统。

图 13 面孔识别认知模型

以下为本篇文章的研究框架。

图 14 研究框架

实验一:RSVP中面孔表情加工

实验流程如下。实验材料主要包括正性、中性、负性面孔以及倒置中性面孔图片、房屋图片。T1使用房屋图片,T2使用面孔图片。自变量包括任务(单任务,双任务),间隔(lag1,lag5),表情(高兴,中性,恐惧)。

图 15 RSVP中面孔表情加工实验流程

结果显示,恐惧表情比中性与高兴表情的面孔诱发了更大的P1波幅、N100波幅;后者VPP、N170更大;但中性与高兴面孔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晚期成分N300、P300等中,则可以把三种条件区分开来。

图 16 实验结果

下图为地形图,可以看到各个成分的激活程度与区域。

图 17 地形图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提出了表情加工的三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指后部P1前部N1反映了对恐惧表情加工的偏向,恐惧表情比高兴和中性表情诱发了更大的波幅。

第二阶段是指VPP和N170能够区分情绪面孔与非情绪面孔。

第三阶段是指N3和P3能够区分恐惧、高兴和中性表情。

后续:汉字的三阶段加工

图 18 汉字的三阶段加工实验流程

结果图如下:负性词会产生一个更大的P1成分;另外,正性词会诱发更大的LPC成分,它能够将正性、负性、中性词都区分开来。

图 19 实验结果

实验二:不同婚姻模式下亲属面孔识别

面孔识别中的两要素:熟悉性、情绪性。

同辈亲属:配偶/爱人vs兄弟姐妹。

婚姻模式:走婚 vs 通婚

在实验中,要求被试观看爱人/同性别兄弟姐妹面孔,一般来说前者的熟悉性大于后者。

图 20 不同婚姻模式下亲属面孔识别实验流程

在结果图中可以看到,走婚组中,sibling条件会产生更加明显的N250;而通婚组中,beloved组产生的VPP更加明显。

图 21 实验结果

实验三:幼儿观看女性面孔

 

让幼儿观看妈妈、阿姨,以及陌生摩梭女性面孔,通过比较来观测他们的脑电变化。被试为摩梭族幼儿。

图 22 幼儿观看女性面孔实验流程

根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母亲面孔比阿姨面孔诱发了更大的N1、左N170和P300成分;母亲面孔和阿姨面孔均比陌生女性面孔诱发了更大的右侧N170成分。

图 23 实验结果

这个实验表明个体通过三个连续性的加工过程识别母亲面孔,这个神经分支有助于仅有面孔熟悉度所引发的神经效应,再提供了支持三阶段理论的新证据。

题目:结果评价与决策行为以及情绪的影响

首先,焦虑包括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和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

其次,决策的认知模型认为,决策包括感知觉编码、选项权衡、行为输出、结果评价。

实验一首先让被试完成STAIT量表,将其分为高焦虑和低焦虑组。然后让他们完成一个简单的赌博游戏。“+”代表赢,“-”代表输。

结果如下。FRN指的是Loss与Gain之间的波形差异。可以看到低焦虑组(LTA)的FRN大于高焦虑组(HTA)的。说明高焦虑组可能对输赢更加敏感,持有悲观的想法。

图 24 实验结果

实验二该实验中,“+”代表赢,“-”代表输,“0”代表不输不赢,“*”代表模糊结果。

图 25 实验流程

结果如下,这里显示是差异波。对于最后一种情况,HTA产生了一个更大的FRN。

图 26 决策中的焦虑

因此FRN与焦虑有关,P3与风险回避的倾向有关。

实验三:模糊性结果评价的神经机制

可对效价、量级进行分析。

图 27 模糊性结果评价

实验四:GAD对模糊性结果评价的影响

该实验是为了考察其智商而设计的赌博实验,得分越高,代表其获得的虚拟货币越多,说明其智商水平越高。

结果如下。虚线代表正常组,实线代表焦虑组。对于P2和FRN,焦虑组不管是早期还是晚期,波形都明显小于正常组的波形;对于P3,焦虑组中正性效价和模糊性效价的波形也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焦虑特质会影响模糊性评价结果。

图 28 GAD对模糊性结果评价的影响

题目:情绪影响行为抑制的神经机制

实验一:外显情绪对行为抑制的影响

采用的是Go/Nogo范式。具体的实验条件及反应条件如下图所示。

图 29 实验范式

结果如下图所示:可以观察到N1、P3显著的反应类型主效应,以及VPP、N170的表情主效应。

图 30 N1、P3、VPP、N170波形

后续实验:

实验二:外显情绪对行为抑制的影响

使用三刺激Go/Nogo任务。可产生一个比等概率任务更强的反应优势。

实验三:内隐情绪对行为抑制的影响

刺激同实验一,但要求对面孔性别做出反应。

实验四:内隐情绪对行为抑制的影响

在Go/Nogo等概率情况下提高运动抑制强度。

小结:情绪反应抑制任务中存在4个加工阶段:早期注意分配(N1)、感知觉表征(N170,VPP)、前运动抑制(N2)、抑制监控或评估(N3)。情绪与任务相关时,外显情绪促进行为抑制。

● 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 学习和掌握实验技术

● 选题与开题

● 实验

● 数据分析

● 论文撰写

以上提到的都是每个研究生的必经之路,前面的老师说了很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本期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啦!

直播活动主题:心仪科技“博导带你做科研”系列活动第四期

直播主讲题目:从情绪与认知的角度看研究生论文的选题与开展

直播主讲人:罗跃嘉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兼脑电专委会主任

直播主办方:上海心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本期主要从情绪的负偏向、表情的脑内加工时程、焦虑对决策的影响、情绪对行为抑制的影响、怎样做好研究等五个方面出发进行介绍,感谢罗跃嘉教授的讲解以及“心仪科技”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PS:后台回复关键词“情绪认知”即可获得PPT、部分参考文献及视频链接啦!

校对:喵君姐姐

整理/排版:华华

*内容与链接已获得心仪科技授权,其目的在于促进信息分享交流,不做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管理人员删侵。

行上行下 | 科研素养相关推文汇总

脑科学方向 | Python3在科研里的使用

行上行下 | 科研相关软件安装及使用合集

第二期 | 李红教授浅谈如何成为优秀研究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