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抄230504(时间)

2023-05-05  本文已影响0人  LI耳

怎么判断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费多少精力去做?

1.当下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心智,情感,身体,物质)。收益值。

2.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收益半衰期长的事件,影响会持续较久。收益半衰期。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 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 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 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陪伴家人,朋友。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 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但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使得现代人很容易陷 入“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二是“执行无能”:

选择无能:就是指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 看哪一本,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于是就成了布吕丹的驴子,在犹豫不 决中寸步难行。 

执行无能:就是指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对广 大“拖延症患者”来说,往往一个事情看上去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就越 大,就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

长半衰期事件指南

● 积累可信的知识 ● 训练实践技能 ●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提升审美品味 ●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 保持和促进健康 ●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 获得高峰体验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 发现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 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常青树,总是会长出新的叶子。

噪音:

时间飞逝,如一名携带紧急讯息的邮差。

但那只不过是我们的比喻。

人物是杜撰的,匆忙是假装的,

传递的也不是人的讯息。

最长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

中等的时间尺 度,关注的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因素;

而短时间尺度,才是传统的历史 学所关注的具体的历史事件。

主动过滤掉的噪音信息越多,也就意味着你越有富余的时间、精力甚至脑力来寻找和领会那些真正有 价值的信息。

不为潮流所动,发现自己独特的才能,把这个才能发挥至最大。

走一条自主选择并且可以一往无前的道路。

人生那么短,路又那么长,你好好走就 是了。

时间:

机械时钟的最早使用始于13世纪欧洲的寺院,用于帮助人 们准时地参加宗教活动。而直到公元1345年左右,欧洲人才开始普遍接 受将一小时分为60分钟,把一分钟分成60秒。也是从那时起,时间作为 一种社会活动的参照框架,把人的生活从大自然的背景中分离出来。之后的几个世纪,时钟走出宗教领域,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了关键角 色。芒福德甚至认为,工业革命中最关键的机器不是蒸汽机,而是时 钟。而到了现代社会,时间更是被推上了神坛。

时间犹如一套严苛的规则,规范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什么时候睡觉不仅取决于有没有睡意,也取决于时钟所标示的时间;什么时候吃饭不仅取决于有没有饿,也取决于有没有到“饭点”,这种情况不是在人类文明早期便有的,

“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 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 会是“液态的”(liquid),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什 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处于不确定性中。

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有快有慢,而不是一味地和 时间竞赛。什么叫有快有慢?用音乐的说法就是节奏。如果一首交响曲 从头至尾快到底,听后一定喘不过气来,急躁万分。所以一般交响曲都 有慢板乐章,而且每个乐章的速度也是有快有慢的,日常生活上的节奏 和韵律也应该如此。”

日常公务诸如看邮件、写报告等,则是越快越好,可是不能随便写,要看同事怎么写的,因,领导比较较真,记性好。

“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 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 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 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在工作场合和生活场合采 用不同的时间视角,正是平衡时间观所提倡的。

生活中的慢:

● 找一把公园长椅,坐下来,观察生活 ● 躺在吊床里看星星 ● 散步,不要方向 ● 在完全静寂中看一本书 ● 在阳光下小睡片刻 ● 在烛光中洗一次澡 ● 睡到自然醒。《享乐主义手册》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 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 的争吵和争论等。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 准备等。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总 体上一直呈增加的趋势,但人们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闲暇时间在减少, 也就是说,人们实际拥有的时间越多,主观感受拥有的时间却越少。

同样是安排闲暇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被动式休闲”所带 给人的满足感,就远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满足感。 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同时嗑瓜子、玩手机、跟人聊天,我们并没有倾 情投入;而在进行写作、绘画等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时,则可以完全沉浸 其中,甚至进入“心流”的状态。所以说,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 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心流”(flow):

由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创立的概念已经渐渐 为大众所熟知,它是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 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当然,人也不可能一直处于心 流状态中,也需要很简单地放松、闲适,只不过,在时间 的“深”与“浅”之间需要某种平衡。

SUMMARY

用平衡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联结起过去和未来。

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使用“时间之尺”,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

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

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