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没时间!”的想法应该从头脑中剔除

2023-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顾兮明
(日)尾石晴

“没时间”的生活方式,其实是自己选的。

人过分习惯“没时间”的生活后,就会逐渐丧失“逃离不快现状”的意愿和勇气。

如果您真的想改变这种不快现状的话,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一点点地改变自己”这一条路可走。

01 总为“没时间”而焦虑,是一种病

“该做的事、必须做的事太多了,所以没有自己的时间”,还认为“所有这些事必须由我来做,我不做的话没人替我做。

“我们‘该做的事、必须做的事’是什么呢?”

“工作、育儿、家务事。”

简单概括下来可能就是这三项,但其实每一项中都包含着无数的细分任务。

工作的话,收发邮件、制作资料、对部下进行管理……;育儿的话,接送孩子、喂饭、洗澡、哄睡觉……;家务事的话,做饭、洗衣服、大扫除……再细分的话可能一时半会儿说不完。

但实际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选项——“不做”

02 “没时间”的生活方式是自己选的

“怎么才能增加自由支配的时间呢?”

“先把使用的时间以数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把正在做的事情‘可视化’。”

“把工作分解开来重新审视,就可能挤出时间来。”

“习得性无助”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由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意思是当人长期经受无法回避的精神压力之后,就会放弃逃离现状的努力。

当一个人长时间受困于工作、育儿、家务事,被时间追着跑了很久之后,他的想法就会变成“姑且把眼前的这一天平安无事地过完吧”。虽然他也对现状感到不快,但已经没有心思去改善或逃离了。

视野狭窄的人,常会把自己的消极状况放在“聚光灯”底下仔细观察,缺乏冷静俯视的姿态。

对这样的人来说,即使该做的事情是“1”,他们也会通过显微镜把这个“1”放大成“100”。

到了这个地步,他们已经不会再听别人的意见,甚至连改变现状的勇气和意愿都丧失了。于是,困境会持续下去。

再有一点,时间不够用的“大忙人”还容易陷入睡眠不足的境地,而睡眠不足能加剧“我做不到”的逃避心理。

与动力息息相关的激素有血清素、多巴胺、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会在睡眠中分泌。所以,睡眠时间短、睡眠不够深的话,这些激素的分泌量就不够。从这个生理角度说,睡眠不足也容易导致习得性无助。因为事多时间少,就缩减睡眠时间。夜里孩子还要哭闹的话,父母的睡眠质量又要大打折扣。

人过分习惯“没时间”的生活后,就会逐渐丧失“逃离不快现状”的意愿和勇气。如果您真的想改变这种不快现状的话,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一点点地改变自己”这一条路可走。

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找到那些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放弃对自己不重要的事情。

03 准备一个“时间钱包”

总说时间不够用的人,无法准确把握“自己在一天之中,花多少时间用在做什么事上”。甚至可以说,这样的人几乎不知道“自己使用时间的方法”。

不过,时间和金钱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可以管理。

只不过很多人认为“管理时间的方法,我不知道”,或者感觉“管理时间太麻烦了,所以不想做”。

要想存钱的话,首先应该做的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了解自己的收支”,即“一个月挣多少钱,花多少钱”。只有了解这一点,才能开始进行储蓄。

如果都不知道“自己的时间用在了哪儿,用了多少时间”,那怎么可能为自己挤出时间呢?

在把握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时间钱包”的概念。

每天,我们应该先把一天24小时放进自己的“时间钱包”里。这24小时我们用在哪里,怎么用,用多久,是必须了解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为自己挤出时间。

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哪儿了,也就是“用途不明时间”非常多的时候,他就会因“时间贫穷”而死。

在一天24小时中,我们刨除睡眠、工作、吃饭、洗澡等每日生活所必须花的时间,剩下的时间要怎么过呢?在工作中,刨除开会、制作资料、和客户见面等日常工作,剩下的工作时间该做些什么呢?

从“时间钱包”中掏出来的时间都用在了哪儿?搞明白这个问题之后,我们才能对“时间的使用方法”重新进行规划。

搞清楚时间的用途,就叫作“时间的可视化”。

不知道自己的“时间钱包”中存入了多少时间,也不知道这些时间都花在了哪儿,分别花了多少时间,所以,只使用节约时间的方法,也无法取得想要的效果。头脑中完全是一片混乱。

只有准确把握自己在一天中为了什么事花了多少时间,从整体上让自己的“时间钱包可视化”,才有可能对“时间的使用方法”进行分类整理。

04 时间管理的第一步——“可视化”

首先,因为时间不是物品,所以即使想看也看不见。

要想将时间可视化,“做记录”是唯一的方法。

“什么?做记录?太麻烦了!”可能不少朋友会有嫌麻烦的想法。但其实,不少人正在或者以前就记录过。比如以前流行的效率手册,以及现在诸如“未来时间管理”之类的手机APP,相信很多朋友都用过。

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管理方法:

(1)将预定的事情记录在效率手册、日程表中。

(2)使用Google(谷歌)日历等。

(3)用手机设置日程提醒。

“我的日程安排,全都记在脑子里。”相信这样的朋友少之又少,因为大多数人不具备如此强大的记忆力,容易耽误事。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将看不见的时间“可视化”,我们会使用日程表等工具对预定日程进行“记录”,借此来管理时间。

但是,将时间可视化中最重要的一点不是管理“未来的时间”,而是管理“使用过的时间”。

对使用过的时间进行“记录”,可以让我们看出预定的“未来时间”与“使用过的时间”之间的“偏差”。

举个例子,假如我在日程表(未来的时间)中记录了一个事项——“和朋友喝茶聊天1小时”。可是,日后回头看的时候,在记录“使用过的时间”的“过去日程表”中发现,“和朋友喝茶聊天实际花了2小时”。

所以,我们应该把做所有事情的预定时间和结果时间(实际使用时间)分别记录。这样一来,做事情是否超时,是否透支“时间钱包”中的余额,就一目了然了。这就是所谓的时间可视化。

而且,我把“预定时间”和“结果时间”之间的偏差(结果时间超出预定时间的差)称为“超预算时间”。

提高预算时间的精度

会产生“超预算时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预算时间的时候太随意”,二是“用途不明时间和蒸发时间”的存在。

一天就有24小时,不会多也不会少。我们虽然都知道这一点,但是在预算时间的时候,容易太过随意,经常把24小时内根本做不完的任务(工作、育儿、家务等)安排给自己,或者接受别人的安排。

准确把握时间的方法

《时间内卷》

减少“用途不明时间”和“蒸发时间”

造成时间超预算的第二个原因是“用途不明时间”和“蒸发时间”的存在。

用途不明时间和蒸发时间的典型例子:

(1)浏览网络信息,查看智能手机中各种APP推送的通知。

(2)5分钟、10分钟的间隙时间,用来发呆了。

(3)被办公桌周围的其他文件吸引,不经意伸手拿来翻阅。

(4)明明在做一项工作,但意识到的时候发现自己正在查其他方面的资料。

(5)单纯重复性工作没有系统化,每次都要从头做起。

如果能把这块时间可视化,并为此建立一个系统,就可以防止这项用途不明时间和蒸发时间的产生。

这样做,虽然每次只能节省几分钟,但把这几分钟放进自己的“时间钱包”,积累多了就很有价值了。

把整体时间都可视化之后,我们可以精确地预测做每一件事的时间,也可以减少用途不明时间和蒸发时间。

结果会怎样?结果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间增多了。一开始,也许增加的自由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千万别瞧不起这些零散时间,积少成多,逐渐就能形成可以自由支配的大块时间,也能让人从“时间不够用”的思维定式中摆脱出来。

序章总结

(1)拓宽视野,逐渐改变现实。

(2)准确把握“自己做了些什么,为此花了多少时间”。

(3)建立时间钱包意识,留意自己的时间支出。

(4)提高预算时间的精度。

(5)减少“用途不明时间”和“蒸发时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