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3岁张望你
我曾 经常习惯性干预。对于每一个我在乎的生命,都表现出担心和控制,或多或少。我不太会解读潜意识中,关于这部分行为的深层次需要。不过随着情绪和生活不断的累积,我慢慢开始对这种条件反射式行为有了一定的主导权——在逐渐弄清每个人都是个体的途中;在懂得你不属于任何人,任何人也不属于你的途中。
我会经常看见同龄人抱着孩子出街。在这一幕到来之际,我的嘴角总是先上扬的,条件反射。这部分的爱和需求源自母亲的价值观。以至我总是不想先谈恋爱,但却总想先有个女儿。以前觉得这是一种“病态”的思想,现在发觉用“病态”形容并不妥帖。因为绝大部分人的观念都是家庭的产物,无可厚非。所以我接纳了这个部分,也开始为这个部分做白日梦。因此关于这一部分的考量就联系到了第一段文字的思维模式转变。
我希望她是一个自由的生命个体。我还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如何正确引导和保护她,但我并不想对她输出过多价值观。简而言之,我不想进行过分的担心和控制,我会希望她生命中起码有七成的南墙是自己撞上去的。特别疼的,我也只是希望提前帮她减下速,她还是得撞上去才行。
很多依赖和啃老病都是童年养成的,这是父母和子女共同的错误。或许因为有爱,这些大都难以避免。但我希望她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就可以不断的清楚,她需要的是自己的力量,她没有办法完全依靠自己之外的人。虽然残酷,却是事实。“不患莫知己,求为可知也。”我希望这句话可以陪伴她砥砺前行。
可能会被认为这样的说辞是不想履行职责。解释起来又有些多余,所以我只想说:“没有,我恰恰乐于尽责。”我会希望在她成长的路上,我能够给她呈现出更多更好的模范榜样。不至于她在恋爱中急于选择或盲目选择另一半,以此来填补原生家庭伤害所造成的爱和安全感的空缺。不仅仅是恋爱,很多事情,我都想给她看见好的状态。然后再慢慢把不好的一面展示给她,我希望她天真,却不希望她真傻。这本就矛盾,这是与我而言非常困难的课题。
会有迎接新生命到来的那一天,那是幸福和压力共同的产物。幸福一个小天使的陪伴,压力如何让她懂得自强不息。
那之后的生活可能少有自顾和自由,却仍充满期待。
言欢
在23岁张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