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做
想和做,似乎一脉相承,可是天壤之别。重温旧文,陡然发现,我至今从未缩短过“想”和“做”的距离。
图片来自网络国庆长假结束,整整一上午,所有的老师除了上课便深埋在作业堆中。整个办公室,弥漫着恨铁不成钢的火气和怨气。这,便是假期综合症。几乎没有一个老师可以逃脱这样的噩梦。
我很认真地读完了孩子们的随笔。其中依然有,一定有随意应付上交的作业,这是意料之中的结果。当然大部分孩子是如实地描述了国庆假期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这,也让我从孩子的角度试着去了解假期综合症的源头。
图片来自网络一个孩子这样写:
放假很开心,想到那么多作业很郁闷。每个老师都说作业一点点,看上去似乎确实不多,但是几个老师合起来,就是一大堆!一个透不过气来的假期!还不如不放假!
另一个孩子如是说:
本想趁着假期好好睡觉,弥补我开学来极度缺乏的睡眠,好好大吃,补充我因午餐不可口而丧失的营养,好好玩乐,放松我学习中乏味异常的情绪!可是,似乎什么都没能如愿。爸妈不断地提醒着我:月考!月考!月考!!!我几乎崩溃!
还有孩子这样描述:
终于放假了!我开心极了!跟着爸爸妈妈去旅游,旅游回来又参加了一个盛大的婚礼,接着,我疲惫得只想睡觉。我还没转过神,怎么就到了假期的尾声!我的一大堆作业还没有开始!于是,我奋笔疾书,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再快点!赶紧把作业做完。
还有一些孩子有类似的感受。其实,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孩子们类似的感受呢?
图片来自网络放假前,我从学校带回了一本教育专著,两本最新的教学杂志。整整7天可以完全支配的时间!那是怎样的一笔财富啊!想着平时工作马不停蹄,要想静下心来好好读篇文章,都是一件极奢侈的事情。这个假期,可以好好地读,静心地读,以重新耕作我荒废很久很久的精神园地!
放假前,我这样打算:我要带着女儿去大自然好好放松,去听听鸟鸣,去闻闻桂花,去公园跑跑步,找出已经蒙上灰尘的自行车,走进如画的秋天。
放假了,要督促丫头好好温习一个月来的课程,弥补停了好久的数学难题,可以写上好几篇日记,让我们的温泉梦想早日成真。
放假前,我还有一大堆美好而精致的打算。
假期中,带着孩子去玩,玩得很尽兴。这一次不寻常的游玩经历,还是依仗吴姐的坚定才能顺利完成,她不着痕迹地把我们带到宜兴善卷洞,给了我和丫头不小的惊喜,她带着我们游玩,给我们拍照。最难忘的是,半夜,她带着我们驱车数十里,去看她痴迷的锡剧。真是难忘的经历!不过,没有吴姐,估计会在水上人家的木屋中度过。
图片来自网络假期中,带着丫头去骑自行车了。那个下午,阳光似乎很好。午睡后,我与丫头一人一辆自行车,走进了大自然。我一直很想去我的外婆家看看,因为那里有我遥远的儿时记忆。但是,似乎一直没有找到这样的机会。我们一路上,开心地谈论着丫头刚读完不久的《活着》。路还没走一半,突然豆大的雨点从上空砸向我们,赶紧调头,一路飞奔。回到家,两个人筋疲力尽,汗水与雨水浸透了我们的衣服。儿时的记忆没有按计划重温,不过,突如其来的意外也给了我们难忘的感受。
假期中,正是因为意外的宜兴之游,因为意外的淋雨经历。这让丫头有了写随笔的素材。在我的不断督促下,小丫头终于完成了两篇国庆随笔。至于温习,至于数学难题,至于原先打算的很多很多,均没有兑现。
到了假期结束前一个晚上,我突然意识到假期即将结束,恐惧感渐渐在周身弥漫。我的专著、我的杂志、一切都没有开始!
图片来自网络其实,这样的感受,并不是第一次。我们都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计划和未实施。我们和孩子们不同的是,他们的作业,是不能不完成的任务,而我们的计划,是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任务。虽然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又有多少的相似啊。
想和做,差距在一念之间,结果却在千里之外。
我又想到了我的节食计划。
节食的念头并不仅仅因为瘦身。从暑假开始,我从很多地方得到非常相似的信息:节食,无论是对自身的健康,还是对自我意志的培养,还是对自己的信仰的拥护,都是很好的选择。于是,我也开始尝试。
尝试的过程已经一个多月了,但没有一天成功过。原因不是感觉上的饥饿,因为我确实没有感觉到饥饿。但是面对美食,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吃一口的欲望,尽管知道,吃一口,一切都前功尽弃了,不吃,我没有任何的不舒服,也没有任何的损失。但是美食放在眼前,心里还是会这样念叨:还是吃吧,节食从明天开始也无妨。就这样,明天还有明天,一个月过去了,没有一次成功过!
这,也是想和做的距离。
图片来自网络所以,面对孩子作业差,我们多少也可以理解。这只能说明,孩子们的意志力不强,而意志力不强的根源,是因为他们不觉得作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觉得这是一件让他们乐意去做的事情。兴趣和乐趣,这固然是我们的理想。我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想和做之间的确存在着差距。但是,我们在暂时还找不到兴趣和乐趣的时候,我们的许多事情还不仅仅是自己意识中想做而可以不做的时候,我们还有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和不得做这些事情和理由。很多孩子没有明白,逃避和欺骗,不遵守承诺,不是可以那么率性而为之的,这已经触及到人的道德和品质。
所以,作为老师,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不想”和“不做”,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但是不可以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