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读书读书笔记

《复利》阅读的质与量

2016-09-11  本文已影响96人  进阶的石先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引子

复利——每天进步一点点。

关于《复利》这个话题,最初的起心动念来自于李笑来的书《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当真正了解这个概念之后就被迷住了,说白了就是:

-每天进步一点点。

-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成长上。

于是乎,从今天开始,我将每日分享自己的思想变化。包括读书心得,见闻,甚至诸多不成熟的想法。

这是第一篇。


今日正文

友情提示:赶时间直接看文末就可以。

图片源于网络

读得多真可怕

“人丑就应多读书”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甚至是一种社交货币,出门见面不聊点最近看得书都有点不好意思。

前日更是看到了台湾的一则广告文案:

 我害怕阅读的人。一跟他们谈话,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这则文案很棒)点击看全文

“阅读”就在最近几年重新成为显学,犹如一个多年不得宠的妃子,突然间有了身孕(毫无征兆的),便母以子贵,烈火烹油了一般。

既然烈火烹油了,就有人开始拍马屁了,提出了快速阅读的概念,认为要多读书,所以得读得快才行。你别说,这是个很难一眼就看穿的逻辑错误。有道理啊,既然读书好,为啥不读快一点呢?别人一年一本,我一周一本;别人一周一本,我一天一本。我们的阅读速度要一年赶上美国,三年赶上德国。(德国总是被当做“别人家的孩子”被我们挂在嘴边,阅读这件事上能缺席吗?)

你看,我们都挺着急的,普遍没什么耐心。

假如耐心一点,在“简书”、“微信”、“微博”、“各大内容类app”,搜索快速阅读,你将会得到一大推看似很完善的建议。

-扫读、跳读、盲读……

而且,明明你都看过类似的文章无数次了,还是忍不住点开,或者收藏备读。结果来?最后在收藏夹里,跟那些“教你理财的10个方法”一类的文章一起被煲成鸡汤。

快速阅读这事特玄乎,仿佛你要没有几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傍身,都不能声称自己是个读书人。

我曾经也一度寻找快读阅读的方法,实验过,也用类似的方法“读”过几本书。不过现在你问我疗效咋样?我只能“呵呵”。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我连书名都忘了,你问我效果?”

好,抛砖引玉的工作结束,开始说正事。

阅读最关键的不是速度,是质量,是理解和实践的能力。


读得好很重要

如果说阅读只注重量,不注重质就大错特错了。

鸡汤说“知道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理性说“知道有个屁用,用起来啊,实践啊。”(话糙理不糙)

阅读是什么?是看多少书吗?是懂得多少道理吗?不对,我理解的阅读,是思维的改变,认知的提升。一方面,可以在理论上提高自己的水平,以备日后使用;另一方面,有些书中的好方法可以直接实践,把文字转化为行动。

所以,只看阅读速度和阅读量,但从不行动;只是把笔记码得整整齐齐的,不去践行。只能说明,这是最为低效的阅读。真正的阅读是马上行动,是看到一个点深深切入,有一个灵感马上散发。

翻译成人话是:把别人的文字用自己的思想过一遍,再转化为行动。

比如,你可以看到本文的开头我用了一些比喻,用了一些拟人化的写作方式。先不论成熟与否,起码这是阅读一篇文章的结果——“如何让你的文案有画面感”。多用动词、名词,少用形容词、副词。多用比喻,少说抽象的词,说人话。(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慢慢来。)


如何读得快

其实特别简单:读的多了,自然就快了。

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呢?

其实挺好解释的。你读得书越多,自然懂得道理越多。如果看到一本新书,里面大部分的内容你都在别处看过并理解了,显然对那些老朋友点点头就好了,去跟那些没见过面的新朋友打招呼。一本新书,一共10个章节,8章都是看过,是不是很快就完事了?反之亦然。

所以,阅读的本质其实是理解。而理解建立在积累之前,积累又是一种复利的基础。刚开始读得很慢,很慢的,过了某个临界点,速度自然提升了。你可以称之为“啊哈时刻”。


我的阅读速度

不一定,有时候很慢,一周不到一本。有时候一周三本。我不太关注速度,只关心问题是否得到解答。

比如我对“动机、行为”感兴趣,我就反复看相关的书,而且只看相关章节,并不是按书的顺序看。在我看来,书就是一个工具,各路牛人把自己的思想集结成册。当你准备着手研究一个话题了,就去找相应的内容。要打破书与书的界限。


辩解

显然,我不想让你把我当做一个段子手。不过,如果语言风趣一点幽默一点,也许你会看得进去。


赶时间看这里

笔者认为:

1.“快速阅读”是个伪概念。

2.阅读的“质量”比“速度”更重要。

3.看的书多了,速度自然就快了,不用强求。

如果你认同就不要看原文了,如果不认同,欢迎更多真知灼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