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圈真的很乱泽稷网校CFACFA

“凌晨三点不回家”刷屏,别矫情了!

2018-06-06  本文已影响4人  泽稷CFA菌

澎湃特约评论员 黄帅

最近,朋友圈被一篇

《凌晨三点不回家:

成年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刷屏

虽然文中视频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却戳中无数人内心……

完整视频请点击↓↓

场景1

一个试用期小女孩

因为老板明天要一份并购演示PPT

所以凌晨还在公司制作PPT文案

即将要完成的时候

因为电脑蓝屏导致文档没有保存

求助无果后重启电脑

但文档已然不在了…

来源:澎湃新闻(ID:thepapernews),本期编辑 邢潭 实习生 周玉华

场景2

一位经验丰富的媒体制片人

因为片子一直没有达到客户的要求

不仅要协调模特的邀约时间,还得一遍遍重新来过

而同时异地的男友来到她的城市

希望可以和她见上一面,可是无奈工作太忙

男友不得不重新考虑和她的关系…

场景3

一位几岁大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一名白衣天使

已经下班的她接到老公的信息,说孩子高烧不退

她正准备往回赶的时候

医院临时来了出车祸的伤员

由于人手不够,她不得不选择留下

经过紧张的忙碌后

瘫坐在地上的她打开手机

看到孩子依旧发着高烧,来不及回复的她

被一声“2号病床心跳骤停”,叫回了坚守的岗位…

在短片里

你是否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身上承受着太多压力:

上有老,下有小

中间有房贷车贷

生活重担如山

沉重得让你无法早睡

天天加班到深夜

见过凌晨的城市

这篇文章为何有如此魔力?

很简单,它和其他“爆款文”类似,抓住了社会的痛点——现实焦虑感。

文章从讲述很多日常小故事,引出了加班和熬夜工作的苦恼,而这一切的目的也是明确的:为了实现奋斗的目标和人生的梦想。在一线城市,这似乎是个永恒的难题:很难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更多人是在焦虑中奋斗,奋斗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焦虑。 

00:38分的北京

00:38分的上海

00:38分的广州

00:38分的深圳

不过,“凌晨3点不回家”实际上夸大了这种焦虑。一个客观事实是,不努力不可能成功,但不遵守基本作息规律的努力(乃至拼命)也很难造就成功。 

如果不是白天休息、晚上上班的模式,“凌晨3点不回家”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应该、不必要的。如果一个公司的“任务”导致员工必须从白天连续工作到凌晨3点,不仅会摧毁员工的身体健康,涉嫌侵害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工作模式是不人道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很难想象这样的公司对员工有长期吸引力。 

“凌晨3点不回家”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心理象征,是对长期高负荷劳动的夸张说法。作为读者,我们要看到这种表达背后的吸睛逻辑:自媒体文章要引起关注,进而赚取流量和资本,最好的方式就是选取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引起网友的共鸣或愤懑,比如阶层、两性、暴力、地域差异等话题,都具备这样的特点。“凌晨3点不回家”背后是大都市群体对收入和工作的焦虑感,更是对现实难题的无力感。看到这背后的本质问题,才能从自媒体的话语套路保持清醒的认识。 

对于个人而言,努力加班和奋斗成功不能划等号。一些基础的工作琐碎而繁重,不断鼓励自己是必要的,但千万不要陷入一种盲目的自我感动里。上述爆款文里说到:“为了梦想,为了家人,抑或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职场不相信眼泪,于是你擦干眼泪,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这话的确不错,但应当注意“奔跑”的方向和速度,依然要服从生活规律。

并不是非要带着“苦情戏”的姿态才能步入成功,即使要在泥泞的沼泽里跋涉,克制的情绪而非自我煽情才是更合理的方式。否则,你可能只是“看上去很努力”,也很难实现梦想、收获成功。

对用人单位来说,不合理的加班文化一点都不值得推崇。一个工作高效的公司不需要员工做无用功,也不会违背相关法律规定而侵犯劳动者基本的休息权益,更不会以“为公司奉献、付出”之名向员工灌这种毒鸡汤。即便真的有需求让员工加班到深夜或凌晨,记得给员工发放加班费和各项福利,比说什么都强。 

总之,“凌晨3点不回家”不该成为生活的普遍现象,更不应该把它当成贩卖焦虑的手段。与其让读者在所谓的“忙碌和压力”里自我感动,不如想想如何切实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让每个奋斗者都能有尊严地追求梦想。

还请你:

凌晨3点你在干嘛?

睡觉?加班?备考CFA?

奶娃?夜宵?赶飞机?

K歌?蹦迪?约会?泡吧?

……

文末留言让大家开心开心?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