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马铃薯里的人生百味

2016-02-16  本文已影响52人  林涛乱翻书
刘绍铭/著

今天推介的这本书写于上世纪60年代,比我早生了十年,而在我来到这个世上三十年多后读这本书时,却似乎是在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书中环境、人物、故事是那么陌生,但刘绍铭老先生轻松、豁达、洒脱的笔调让人读着不忍释卷,那段“吃马铃薯的日子”写得是有滋有味。

据说,最早把留学生活比喻成“吃马铃薯的日子”的是在英国的留学生们,这是因为在英国马铃薯确实为餐桌必备,家常便饭,就像中国人吃饺子一样普遍,以此作比漂泊异乡的求学生活,确是十分具有代表性。另一方面,马铃薯虽不是什么稀罕物,但口味、营养俱佳,能经常吃马铃薯也应是不错的日子,这样的日子也包含了一种对漂泊异乡的生活的乐观。

作者吃马铃薯的日子从一开始就是异常艰难的。以自修生名义从香港考入台湾求学,却因申请不到美国大学的助学金,又错过了台湾中学老师的职位,加之婚姻的失败,无奈返回香港求生计,最后不得不“置于死地而后生”“空着手去美国”,开始了“吃马铃薯的日子”。这段求学岁月于作者而言,可谓一波三折,而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所做出的选择,算得上是命运一次重大转折,颇有些人生背水一战的感觉。但书中故事却并任何惊奇之处,多是打工、择业,与一些同学、老师及友人的生活片断及对生计的谋化。作者写得轻缓平抒,以平常的心境,在简单中凝聚力量,记录那些“摸着石头过河”日子,传达给人的却是积极生活的态度。

正如作者所言“自觉前半生不肯向命运低头在逆境中打滚的经历,记录下来,或许会对童年经历跟我相似的年轻人有鼓舞作用。”事实也的确如此,此书在香港一经出版,“在好些学术聚会的场合中,不时有素未谋面的年轻人上前跟我打招呼,感谢我以‘勤工俭学’的精神给他们树立了榜样”。

由此这本于年轻人而言的励志书,便具有了极长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的真正动力之源,我以为并非仅是一个学者的成功故事所能诠释的,在字里行间,更多的则是对艰辛生活的另一番的理解,让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