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6】《道德经》笔记 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
可以描述的道,不是恒常的道。语言可以有所描述,但语言不能完全说清。
天地开始于仿佛虚无的道;万物来自于这无中生有的道。
因此,保持意识的空无,以发现万物合一的玄妙;保持意识清醒,以区分万物的区别。
“有”与“无”这两者说法相反,却可以同时用来形容大道的玄妙,玄妙啊玄妙,大道就是一切奥妙之门。
评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圣经·创世纪》说:“神把用土所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只是那人没有遇见配偶帮助他。”
亚当一个人就搞定了为天地万物取名的创造性大工程。
虽然上帝花了一星期创造了世界和万物,但取名这事,还是归功于人类的聪明才智。
在西方的学术传统中,名字、语言一向是关键的关键。
古希腊的斯多葛派认为:“宇宙本身就是逻各斯或神圣的词语,人类语言的秩序和现实的秩序是紧密相关的。”
更不要说现代的哲学家们了:
卡西尔:人从自身的存在中编织出语言,又将自己置于语言的陷阱之中。
海德格尔:语言乃存在之家,人则居住在其深处。
福柯:你以自己在说话,其实是话在说你。
中国人讲“名分”,“名”是名称,“分”是区分,名称与区分是连在一起说的。有了名称,才有万事万物的区分,才有理性,才有逻辑,才有秩序,才有我们能理性思考的世界。
但在老子的体验中,道是超越语言、超越区分的存在,你可以用“无”去形容它,也可以用“有”去形容它。
天地万物的本源都是“道”,一切都是从道中产生出来的,道像是某种基本粒子、 “道”也像是某种有自由意志的创造之灵。
老子认为到宇宙诞生于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道。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
随后,有形的万物也逐渐产生。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在全书中反复述说,万物都是从“道”中产生的,“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确存在。
依靠日常的感官和思维,我们只能部分的感受和思考世界。
当我们像老子一样关闭日常的感受和思维,我们反而能从更高向度去感知宇宙和万物,人人都能超越时间、空间,体验与万物本源合一,达致终极的实相。
作者:熊川
本书首次连载,文章持续更新,欢迎关注我的简书或者微信公众号:xiaohuazhuo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商业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