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16天,10.1-10.2孔子于乡党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16天
原文阅读:
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xún)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pián)便言,唯谨尔。
10.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yín)如也;君在,踧(cù)踖(jí)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讲解:
孔子在老家,与乡亲们在一起时,表现得温顺恭敬,似乎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里、朝廷上,讲话明白晓畅,只是说得比较谨慎罢了。
在上朝的时候,跟下大夫说话,轻松和乐的样子;跟上大夫说话,恭敬严肃的样子;国君在场的时候,恭敬而拘谨的样子,有威仪而又温和。
启发思考:
(一)
《乡党》这一篇跟《论语》全书各篇风格不同,看不到“子曰”,没有对话。这一篇是孔门弟子把平时观察学习到的老师的一动一静、容貌威仪、言语神态,详细地记录下来。这也是专门讲礼的具体细节和行为举止规范的,就像是用镜头记录了孔子的日常起居和朝堂之上的鲜活形象,很有画面感。
古代没有影像资料,这一篇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用文字复现了孔子的穿衣打扮、举止风貌的具体细节,是研究春秋生活、风俗、名物的难得资料。圣人之所谓道,不离乎日用常行之间。今天我们读到这些,宛若圣人就在面前。
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礼”的具体形式和细节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乡党篇》历来也被认为是整部《论语》中最不易理解、最繁琐的。不过,“礼”的精神始终在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中一脉相承,就让我们怀着好奇心和一点点耐心,一起认真体会一下。
(二)
孔子于乡党,恂恂(xún)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pián)便言,唯谨尔。
乡党,孔子生于陬邑之昌平乡,后迁曲阜之阙里,亦称阙党。此处称乡党,应兼两地言。恂恂如也,是温恭信实之貌。似不能言,指谦卑逊顺。为什么孔子在乡里显得木讷呢?那是不以贤智压人,不要太突出自己,显得比别人厉害,面对父老乡亲,温和木讷,尊老爱幼,礼恭辞简就好。
宗庙朝廷,此处指鲁国之宗庙朝廷。廷者平地,朝有治朝内朝,皆在平地,无堂阶,故称朝廷。便便,就是辩,雄辩。唯道尔,是说宗庙朝廷是大礼大政所在。有所言,不可不明而辩,惟当谨敬而已。
到了宗庙朝廷,祭祀议事的时候,夫子则雄言善辩,讲话明白晓畅,毫不含糊,但又很谨慎。因为这是在说工作,讲正事,必须言所必言,辩求明白,坚持原则,只是谨慎不放肆罢了。
(三)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朝”,是上朝的时候。侃侃,温和而快乐的样子。訚(yín)訚,正直而恭敬的样子。踧(cù)踖(jí),恭敬而拘谨的样子。与与,行步安详的样子。
春秋是等级社会,朝堂之上有上大夫跟下大夫的差别。孔子在鲁国做过大司寇,按照当时的等级,大司寇是上大夫。国君还没到,大家在那儿等待交谈,这时气氛比较轻松活泼。孔子面对比自己等级低的下大夫,是亲切随和的;跟自己平级的上大夫,他正直恭敬;对国君就更有敬畏之心了,有点战战兢兢,但是也仍然不失风度。
孔子在乡党和在朝堂的不同场合,见不同人时,言语举止都有所不同,这都是得体地应对。孔子置身于乡亲和熟人中,即不张扬、不高声,这是谦逊的一面。但到了正式环境、公共场合需要表达意见时,既能侃侃而谈,又不夸夸其谈。 对地位高的人,保持严肃是一种尊重。对地位相当的人,可以活泼一些。对待君王老板,则始终要保持一点紧张,别太放松而失礼。
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不是虚伪而是合宜,这也正是礼的表现。 “当言则言,当默则默”,孔子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鲁迅先生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也是这样的人,面对达官贵人毫不客气,跟名流大腕们论战起来是所向披靡;但跟年轻人交往,又平易近人、十分热忱。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他的态度也不一样。
不管千百年来外在的行为举止有什么样的变化,社会结构的秩序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的“和谐有序”的核心精神还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