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这些习惯让我幸福感倍增
001
已经工作了有四个月了,然而一个不可避免地问题是:周末休息应该怎么过?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感觉很累,一到周末就想睡懒觉。
可每天的睡觉已经养成习惯了,一到周末七点对就醒了,想多睡也睡不着,赖在床上玩手机,一下子,一中午就这么过去了。
心里觉得很无聊,身体上上也无动于衷。洗洗起来,出去吃个饭,回来躺在宿舍里,看个剧,一下子就这么过去了。即觉得周末来之不易,却没有找到好的方式。
到周一上班,这种状态反而觉得更累,精力不佳。
所以,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周末即使休息也要和上班一样,正常起床,晚上正常时间睡觉。
不要问为什么,上过班的应该都有这个感觉。
以为到了周末是大赦,无限放松自己,打乱自己的生物钟,带来的后果就是周内前三天元气大伤,恢复到正常状态即影响效率又耽误工作。
那周末自己做哪些事情可以保持生活的幸福感呢?
002
看一场电影
如果周末不是很忙的话,基本每周会去看一场电影。今天去看了前一阵子上映的《七十七天》,早就知道江一燕主演。
作为摄影师、支教的身份行走在各个地方,而演员只是她众多身份中的一个,能把各个角色的人都做好的人,想必也是我们所向往的生活。
男主人公杨去羌塘无人区没有什么生活的不顺和无病呻吟的矫情,只是想证明自己还存在着,不是三十岁的年龄八十岁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感受自己的存在。
羌塘无人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每一幅画面都很震撼,但却不适合人类居住。其实我们心里也有一块无人区,别人从未踏上,自己轻易也不敢触碰,有些人真正到老也没去看一看这样的地方,多可悲啊!
正如电影里说的:“在浩瀚的宇宙中,在短短的一生中,鼓起勇气,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自己。”
这样的电影,看完后,画面效果很震撼,但同时也明白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不是潇洒,而是对生活的不负责任,没有准备,就不要轻易做决定。
反正看完电影后,对西藏多了几分向往的同时,也正是给了我工作的动力。去旅行,那就好好工作,多挣钱,这才是硬道理。
003
看一本书
读书可以是一件终身都能去做的事情。这周领导找我谈话,问我觉得现在工作后状态怎么样?我就如实说了,突然一下子事情多了起来,反而不知道如何去规划和做自己的工作。
领导说,这个阶段刚工作的人都有这个状态。一方面除了看其他同事是怎么安排自己每天的计划外,也可以平时多看看这方面的书籍。他给了我一本书,阿兰阿金的《如何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时间》,可以从书里面去获取时间管理的能力。
除了通过工作经历去累积这些能力,书也是一种方式。领导每天在上班前都会一个人找个房间,读半小时书,并做读书笔记。
周围的同事,都有在看书,即使工作有时很累,他们依旧在抽时间充电。每天哪怕读一页书,一年后积累的知识也是惊人的。
如果你觉得无聊,可能你缺少了对工作、生活、世界的困惑。
是不是工作效率有时很低,时常完不成计划?
是不是自己的生活被困是因为还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过的更好?
是不是关于未来、远方还依然停留在脑子里的想象?
这些书里可能不会给你最好的答案,可知道了另外解答困惑的可能性,去激起你探索和追求的好奇心,这不正是我们走下去的动力吗?
004
写日记
到今天写日记已经六十八天了,只中间也有过断断续续。但现在基本上写完才会去睡觉,自然而然成了一种习惯。
现在每天打出第一个字,后面就自然而然可以写好几百字。有些看上去像流水账似的,记录每天的去了哪些地方,有哪些事情值得开心,心里有不愉快。
没关系,当你把这些看似流水账的日记写下去的时候,每天其实是不一样的,总能有不经意的收获。
花一点时间来总结,可以写日记,也可以脑子里会想一下,满满坚持下去的时候,你对自己的状态越来越了解了,不会无缘无故的或悲或喜,感知生活的能力也提高了,也不是那么无聊,而是有温度的,有滋味的。
005
去拍不同的风景
上次去了鼓浪屿用手机拍了一些照片,觉得风景很漂亮,就通过快乐印app打印成5英寸的照片,挺喜欢这种感觉的。
↑ 快乐印
↑ 演武大桥
↑ 菽庄花园
↑ 鼓浪屿海滩
↑中山路附近
就把这些记录下来,加上刚好每月可以有20张免费冲洗的机会,只需要8块钱的邮费,索性就不如每月去照片,然后选20张打印出来,拿在手里很有画面感。
今天去了集美区的杏林街道,风特别大,昨天还是短袖,今天已经全面降温了,走着走着,刚好到了海边。风不停地拍打着岸边,天边一片灰色,远处的大桥连着两岸,小船飘飘荡荡,就想起苏轼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立刻拿出手机拍下来,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照片:
↑大桥 海 天空
↑苍茫
因为拍照片,每月去不同的地方,记录不同的风景,发现生活处处都不一样。每次都会精挑细选20张,自己亲手照的照片打印出来,满满的幸福感。
生活其实是彩色的,原来走过的地方,周围的人,都以不同的姿态生活着你觉得不幸福,说明你还知道幸福是什么样子,那就去争取。这个过程是探索的阶段,越往前走,越容易发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