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唐诗宋词,这首民国悼亡词不逊色于元稹、苏轼与贺铸
前言
悼亡是指生者追念死者,而悼亡诗却是专指男子追悼亡妻。 最早的相关诗作大概是诗经里的《邶风·绿衣》,不过因为对于此诗的作者和用意有些争议,所以有人认为潘悦写了第一首悼亡诗: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潘安《悼亡诗》节选
唐宋的悼亡词
现在流传最广的悼亡诗词是唐朝元稹、宋朝苏东坡、贺铸的三组作品。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悲怀》三首,有篇有句,语言浅近而情深隽永,成为元稹最重要的代表作。《遣悲怀》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另有《离思》绝句五首,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是千古绝唱。
到了宋朝,苏东坡为亡妻十年忌日所作的《江城子》 几乎无人不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与苏轼同时期的大词人贺铸也有一首《鹧鸪天》,这首词又称为《半死桐》,和苏东坡的江城子可以算作宋朝中的悼亡词双璧: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词中半死桐的意象也是来自于前人,初唐李峤《天官崔侍郎夫人吴氏挽歌》有句:簟怆孤生竹,琴哀半死桐。唐朝白居易也有一首《为薛台悼亡》: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清朝的悼亡词
清朝的纳兰容若写了四十二首悼亡作品,不仅数量最多,质量也是一流。比如这首著名的《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为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清朝吴梅村悼念亡妻的《追悼》,也是一首好诗:
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
民国这首悼亡词不让唐宋
不让唐宋的诗人,不仅仅是群星灿烂的清朝,在民国时期也有众多的诗词大家,如:王国维、吴湖帆、吴昌硕 、郑孝胥、汪精卫、邓散木、 潘伯鹰 、林散之、 高二适等人,这些人大多在清朝末年受过传统的旧式教育,同时又接触了西方的文化。读这些人的旧体诗,仍旧有浓郁的古风。
今天说的这个人就是其中的一位国学大师叫做乔大壮 ,唐圭璋誉之为"一代词坛飞将"。民国初期,乔大壮在教育部曾与鲁迅先生共事,1927年曾经赴南昌任周恩来秘书,南昌起义后因家庭缘故离开了革命队伍。乔大壮先生在古典文学,诗词,书法篆刻等方面均有精深的造诣,曾经专门大学教授古典诗词。在抗战期间,乔大壮曾经避地重庆,因夫人去世送灵归葬成都,途中作《生查子》追悼亡妻:
舵楼东逝波,鹢首西沈月。何似一心人,自此无期别。犯雾剪江来,打鼓凌晨发。君去骨成尘,我住头如雪。
首句借物起兴,水东流月西沉,有杜甫“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之意。一东一西,却是阴阳两端,天人相隔,从此一心人便成永别。“剪江”一词好像在唐宋诗词中没见过。末句哀叹遣怀,李白诗“朝如青丝暮成雪”,用于此处应是因哀愁而白头。
这首词唐圭璋评价:至情流露,句句沉痛,可谓“有声当徹天,有泪当徹泉”。
1948年,乔大壮和民国初年的王国维一样,因为对前途的迷茫选择了离开人世,自沉于苏州枫桥之下。据当时出版的《文学杂志》悼文评价:"今日已经不是朝代的更易,而是两个时代两种文化在那里竞争……最为感觉彷徨苦闷的,大约要数所谓知识分子。有一派对于旧的既不胜其留恋;对于新的,又不胜其疑惧,彷徨无所适从;于意志脆弱的,便醇酒妇人终其世;意志坚强的,便干脆自了其生。"
结束语
今天的人生活背景不同,学生学习内容与民国初期又有不同,因此写出优秀的诗词相对要难一些。老街从博客初期就关注网络诗作,好的诗词作品当然也有很多,但是大多是人云亦云相互鼓励而已。相对于庞大的创作基数来说,现在找好的诗作无异于大海淘沙,很多曝光率高的未必真得会做诗,所以有这个时间还是去多读唐诗宋词为好。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