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儿斗法
因上一年没回老家过春节,今年春节前让母亲先行带儿子回去,老家的叔伯婶姨两年没见这个孙子,再加上儿子嘴比较甜,自然是受到格外的宠爱。而就是春节在家这半个月的宠爱,让再次回到广州的儿子发生诸多变化,于是就有了家里每天斗法场景。
首先是在饮食上,在回老家之前,儿子的饮食还是比较规律的,在母亲和妻子的严格控制下,除了每天正餐的主食,就只有外出随身带点牛奶和水果。偶尔加点小零食,也是能在不影响正餐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回了老家后,局面就完全失控了:首先是自家春节的丰富年货让饮食上曾受到控制的儿子大饱口福,其次左邻右里的长辈,总是把分享食物作为表达爱意的最直接方式,儿子走到哪家,都会有别人赠予的各种美食,再次一张小嘴会说会哄,总是能让爷爷帮助他完成各种不合理的请求。最后的结果就是正餐不再按时吃饭,零食总不离身。
等回到广州后,就到了我们开始收拾他的时候:先是言语上要求他必须每天按时吃正餐,否则过期不候。接着是家中少备零食,即便有也是放在他找不到的地方。在儿子失去没有外部支援和丰富补给的大环境下,在饮食规律这一轮的较量上,我们暂时领先。而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为了让他好好吃饭,我们经常得哄着吃饭或喂饭;到处藏匿的食物,也会因我们自己忘记而过期浪费。
其次是在休息睡眠上,回老家之前基本是都是每天下午和奶奶一起午休,晚上跟着奶奶一起早睡早起,与奶奶的作息时间高度吻合,非常有规律。春节在老家面临的现状是:与南方相比,气温太低;与北方相比,却又不装暖气;所以白天午休就成了极其困难的事,而赖床晚起就成了通病,不分年龄性别,男女老少都一样。加上春节在家儿子一直都是跟着我们睡,更是颠覆了之前的规律作息。
春节的后的广州已经是比较暖和了,午休的习惯在奶奶的提醒和引导下又在慢慢形成。而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儿子晚上不再愿意跟奶奶一起睡。为此还自己想出睡奶奶的床眼睛疼,吓得我们一度丰想带他去看眼科,在他瞬间反复多次用此计后,加再上我们的观察,确认这只是一个儿狼来了的慌言。即便是妻子睡前在奶奶房间哄睡后,晚上的醒来发现妈妈不在身边,还是会哭闹个不停。甚至还出现过半夜哭闹过后,自己光着脚丫跑到我们床上,然后发出一阵窃喜的笑声。面对如此顽强的抵抗,我们确实还没找到很好的对策。
诚然,除了前面说的两点我们希望调整的习惯,也有一些在老家形成的好习惯没能成功带到广州,实为一大遗憾。
在老家的娱乐活动是非常丰富的:屋前水泥哂台全部连成了一片,踩上平板车或平衡车,儿子能自己完上一个小时;村边刚修好的铁还没通车,每天都要人陪车他去铁轨上找火车;儿歌《拔萝卜》里的场景有了实践的机会,房前屋后的菜地里的萝卜能随便拔,经常是边拔边唱的场景引来一阵欢笑;最不可能在城里见到的画面就是,拿着棍子追着要下蛋的母鸡到处跑。这与其它小朋友一天到晚捧着手机玩游戏看视频比起来,还是颇让人欣慰的,让我们一度误以为:他不会再追着我们要手机看动画片了。
在回到广州后的阴雨天里,哭着闹着要看动画片,让我们又回归到现实:在曾经好玩的东西得到不到时,手机或平板还是他最期待的挚爱。为了达到目的,还比以前更有策略:首先他会用商量口吻跟他妈妈说“亲爱的妈妈,我们一起玩会手机好不好?”;在商量未果后,就会大声喊叫“我要给姑姑打电话,我要给爷爷打电话”,然后直接拉着我们的手指,用指纹去解锁对应的手机,一旦解锁成功就会绝口不提打电话的事,玩起手机来比奶奶还溜。前两招不奏效的时候,就会躲地上耍无赖地要完手机。此刻,若是天气允许,带他下楼玩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若是碰上雨天,就会听到有节奏的哭声持续很久。
我们是上岗不到三年的父母,与奶奶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还是有诸多分歧:当儿子的诉求在我们面前得不到满足时,奶奶就成了他最后的避风港;而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按儿子心中的地位排序,奶奶又在我们之后。以至于奶奶时常感叹:真是个养不熟的儿狼崽子!很多年轻人在初为父母时,都会对孩子写下余生请多多关照,从我们现在的经历来看,多半都是鸡飞狗跳。我只能很负责任的说一句:孩子,余生让我们继续相爱相杀吧!
听过来人说,上学以后斗法会更加精彩,让我们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