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来抢“助推”的标签?
最近“助推”这个概念突然火了起来,从字面上看是帮助和推动他人,那这件事的具体意义是什么呢?罗胖在他2016年的跨年演讲上是这样定义的:"助推是什么意思?让你去按照我的意志行动,拖住你的时间,让你上瘾。"
关于罗胖的理解我不置可否,但我更愿意从正面的角度去看它。我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伙伴开始做“助推”这件事儿,同时大家都因它而变得更好。所以,作为一个助推老司机,就简单给大家讲讲什么是助推教练,以及可能得到的收获和成长有哪些?
(温馨提示:全文约3900字,阅读约需5分钟)
说到助推,必须提到的是:“DISC双证班”这样一个神奇的社群。在这个神奇的社群里,有一群神奇的小伙伴被称作“助推教练”。
双证班F39期的助推成员他们都是“DISC双证班”的毕业生,在自己参加复训的同时,希望帮助和陪伴新学员一起成长,于是选择成为“助推教练”。做助推是:没有奖励、奖金和任何利益关系,他们甘愿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大老远的飞跃上千公里,自掏腰包跑到另一个城市。就为了能认识一群新朋友,并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学习,一起进步。
看上去助推们真的无私的不要不要的,可是在每个人的时间都如此宝贵的今天,这样做好像很不符合市场规律!所以你们一定会想,这些人肯定像罗胖所说是有所图的吧?
但只有真正做过助推的伙伴们才知道,助推所得到的是远大于付出的。与罗胖的观点不同,我们看到的是:“助推是一个,透由协助他人成长从而成就自己的过程”。这一点,做过4次助推教练的我深有体会!
4次助推遇到的小伙伴们这4次经历,让我遇到了一群可以一起同行的伙伴,同时收获巨大。简单总结一下,一共是4点:
1.努力输出分享,看到更好自己
2.调适自身状态,快速链接他人
3.理论落地实践,应用产生价值
4.优秀伙伴同行,相互激励成长
如果你想知道这些收获是怎么来的?那就和我一起继续往下看:
1
每一个人在即将成为助推教练时,都会担心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到别人成长?会担心自己对课程内容没有充分掌握,而可能误导他人。担心对方的知识经验比自己的丰富,而没有可以推动他人的地方等等。会有很多的忧虑和担心,同时缺乏做好这件事情的自信。
于是,为了有足够的信心做好助推教练,会提前:
•多看几遍红宝书和讲师手册,把要点和金句牢牢地记下;
•多参加几次复训,记住课程的细节和流程;
•尝试给他人解读DISC报告,积累可能遇到的不同案例;
•多完成几次翻转课堂分享,保证自己在知道的同时能够讲的出来,因为能够讲的出来,别人才会相信你已经掌握了。
为了做好助推,要多看几遍红宝书当努力完成了以上的准备之后,不仅发现自己有信心做好助推教练。同时更重要的是,自己已经变得比之前更优秀了。起码在DISC理论、报告解读、软件安装和翻转课堂分享技巧等方面,要比那些从没做过助推教练的伙伴掌握的更牢靠、理解的更深刻。
虽然一开始只是为了有信心助推他人成长,回头再一看才发现成长最多的人原来是自己!
而为了做好助推之件事儿,我参加过9次复训、完成过50+报告的解读、翻转课堂分享DISC相关话题10+、帮助新学员安装软件上百次,虽然看上去是在花费时间,重复做同一件事。但当我知道这样可以帮助到他人时,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反而成就感爆棚。
我分享的翻转课堂主题(不完全统计)所以,用海峰老师的话来说,“教才是最好的学!”,以后即使不做助推教练,我也依然会持续不断的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因为我知道,帮助他人的时候,实际上帮的是自己。
2
之后,做助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照顾好组里的6~8位新同学,而照顾是从第一天的第一次见面开始。
大家一早来到一个陌生的教室,面对一大片陌生的面孔时,会有很大的不适感和隔离感。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助推教练们出马,帮助大家快速适应新环境。这个时候能快速的与小组成员建立深度连接,因为:
人在手足无措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主动跳出来给予关心和问候,那种温暖和被重视的感觉是难以忘记的。
认识以后先拍照在帮助新伙伴找到参与感和归属感上,大家做出了各种尝试,比如:
•在开课前一晚上就建立小组群,提前认识;
•第二天一早亲自邀请每一位新生入群;
•带头做自我介绍;
•邀请大家设计自己的方格本;
•或者介绍桌上一大堆赠品的由来等等。
但经过几次助推后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照顾的技巧,而是照顾的方法。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每一个学员在面对介绍和邀约时,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和行为是有很大不同的。从DISC的角度看:
D特质比较明显的伙伴,可能并不在意助推的邀请和互动,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冷漠。甚至,有时会直接走开去找那个自己想要连接的伙伴,而忘记了先认识自己同组的伙伴。
I特质比较高的人,能快速适应新的环境,会热情回应邀请,并且主动活跃气氛带大家一起high。但是他们很有可能,并没弄清楚上课前都要做些啥?
S特质明显的伙伴,通常会显得比较安静。对于邀请多是被动接受的状态,会一个人坐在那里默默的完成并等待课程开始。
C特质比较明显的伙伴,虽然也比较安静,但对于邀请并不立刻接受,通常要想一想这件事情是否有意义后才行动。虽然不说话,但他们时刻都在审视着眼前的一切。
DISC是什么?所以,面对不同行为风格人,助推们不同的做法应是:
• 先给D的伙伴足够的空间,之后私下提醒;
•感谢I给大家带来的热情,并提醒他注意时间;
•主动问候S的感受,给予对方需要的支持;
•鼓励C表达自己的观点,多做肯定和赞同。
而如果只以一种方式面对所有人,势必会给大部分伙伴不好的感受。不仅没有相互建立联系产生归属感,甚至有想要逃离这个小组的愿望。
能做到以上这点的前提是,快速“识别”新伙伴的行为风格类型。同时,能“调适”自己本身习惯的行为模式,以对方接受的方式照顾到对方感受。
很遗憾的是,我第一次在做助推教练时,就没有能够很好的调适自己的行为。因为内在是CS的原因,更倾向于照顾大家的感受并按照流程办事。当D的组员提出质疑的时候,我没能给到对方足够的变通;当C的组员没有回应我的邀请时,我选择了妥协和逃避。以上的方式,可能会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体验。
但还好我有足够的觉察和反思,这样下一次才能做到更好,更快速的与陌生人建立链接。
3
做助推教练最好玩的环节是,第一天晚上上完课之后“带着大家做复盘”。因为如果,学了之后不及时复习思考,要不了2天学的内容就会忘记一大半。同时,因为助推是有经验的毕业生,所以和大家一起复习能帮大家在不跑偏的同时,探讨出更多的延伸内容。
复盘到深夜虽然,看上去是助推在带着大家学,但实际情况其实是和大家一起学。我们在做复盘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玩法”。首先,最简单的方式,是用ORID或者深度汇谈的模型,带大家回顾一天所学内容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找到其中的价值,并形成落地的行动方案。
在这个环节中,我学到:当每一个人的立场不同时,分享出的重点是不同的!这样就有机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会发现同样一件事情可能存在第三或第四种解决方案。
此外,做为老司机的我,每次在复盘的过程中,都尽量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比如:
•互相分享他人的3个特点,讲出你在我眼中的不同;
•建立DISC团队报告,看两两关系的不同;
•简单分享FDT,觉察团队协作时的冲突原因;
•自己解读内在报告,分享过往成长经历等等。
如何运用FDT做复盘在尝试每一种复盘方法时,都会有很多收获。比如互相分享他人3个特质,助推一定是带头先分享的人。但是当每个组有6-8个人时,我就一共要说出至少18+个不同的特质,这是一件非常考验观察能力和人际敏感度的事。所以说真的,有的时候复盘结束助推的收获要远比组员来的多。
同时,通过这样的复盘:我有机会实践所学到的理论,并应用到在实际场合中。看到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发掘潜在的价值。多练习几次之后,就可以无障碍的把这种方法应用到线下授课中。
4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的一点是,做助推除了可以看到“现在”的更好的自己之外,还能看到“未来”那个更好的自己。
关于这一点,要说到双证班的助推小组其实有两种分法:“助推抢组员”或“随缘等分配”。两种方法并没有好坏之分,对于我来说因为没有特别想要认识伙伴,通常属于随缘派的。这也让我对能见到,完全不认识的新伙伴们充满了期待。
虽然,没有和其它的助推们,为了向大咖老师们学习,而抢的头破血流。(已经来参加学习的大咖网红有:秋水、秋叶、古典、彭小刘、剽悍一只猫、龙兄等等)
但是,随缘分配到的组员们一样给了我十足的惊喜!4次下来我有幸和:在读美学博士但愿、PPT动画达人有乐、90后霸道总裁Kyle等等伙伴们在一个小组,做他们的助推教练。(其它伙伴未能一一提及,但每一位都十分优秀,篇幅原因我换个地儿介绍)
这些已经在各自领域做的非常出色的组员们,深深的刺激到我,甚至有几个伙伴比我还要年轻!这样的激励是平常很难遇到的,让我有动力做到更好!
当然,作为他们的助推,大家也会佩服我能够对DISC的应用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所以好在还不是我单方面抱他们的大腿而是:互相激励,一同进步!同时,要想和别人交换资源,首先要在自己的领域有足够深入的研究和权威。当你都无法给予时,怎样有力量去索取呢?
写到这里已经很长,但我在做助推的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和成长,还远远不止这些,所以大家可以等着看续集。
最后分享的是:近期参加情境领导力课程,家骢老师说的一句话。刚好道出了助推这件事情的意义: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想着如何先帮助你的员工成功!”
大家觉得呢?
双证班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社群,他有一个属性:越投入、越收获、越融入、越成长!我想我在这个社群中1年来的经历和成长,应该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要不要一起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