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XAP Agile - Scrum

2018-10-24  本文已影响31人  MZ钟沐

XAP 是 Xunlei Acount&Payment 的简称,是帐号支付项目组,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得出的一套敏捷项目管理方法。此方法根据项目本身的特点,对 XP 和 Scrum 理论选择性吸收和改进,经项目反复实践,验证了其有效性,供参考。

作为基础服务团队,我们的敏捷始于敏捷开发,并延伸到测试。组织内部为平衡矩阵型,5 种角色分属不同的部门或团队。经过 5 年多的尝试和实践,将「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思想贯穿于开发的上下游,逐渐发展为全项目敏捷管理。

虽然敏捷开发 Agile Development 一度被视为 敏捷管理 Agile Managment,但我们认为不完全等同。敏捷开发主要是指从开发到上线,敏捷测试,敏捷产品设计等也应该囊括到整个过程中。所以,我们将敏捷中的代表 Scrum 视为敏捷管理,指导从需求拆分到任务完成的敏捷项目管理流程。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团队角色组成,全文用简称指代:用图代替
PM: Project Manager 项目经理
PD: Product Designer 产品分析师,也是产品经理或产品工程师
SE: Software Engnieer 软件开发工程师,但是 DEV 更常用
QA: Quality Assurance 质量保证工程师,通常也代指测试工程师
文中常用的/表示或,&表示与。

敏捷思想

整体框架如下图

image.png
  1. 需求提出方(PD/DEV )提交需求,PM 按照 2~6 周能完成的工作量拆分为 N 个 milestone/sprint,指定master。
  2. DEV&QA 在 kanban 中添加 1~2 天工作量能完成的 issue,需求提出方(PD/DEV ) 对 issue 进行排序。
  3. 任务正式开始后,DEV&QA 移动 issue 更新其状态,并生成实时 burndown。由 mater 负责 daily scrum,问题汇总于 PM。
  4. 项目完成后,由 master 发起项目总结,并开始执行下一个 milestone/sprint。

项目管理

角色和会议

角色主要有3个「」:Product Owner,Scrum Master,team member。
会议主要有4类[ ]:需求说明会,排期立项会,每日站立会,总结会。
工具有3个{ }:需求池管理,看板,燃尽图。

流程中涉及的角色,工作内容和产出按时间顺序整理如下。

1. 需求提出方 PD「1」

我们的需求提出方自来于两方,PD 和 DEV,因此产品负责人会有两种角色。他们的需求必须提前规划至项目指定版本中,以文档的形式存于需求池中。每个需求的提出遵循「28原则」,首先评估实现最重要的 20% 的需求。提出的需求是经过拆分后的需求,通常是短小的,但同时,也允许大型需求的存在(一般是来自 PD 的需求)。文档的作用是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也是组织过程资产,文档中撰写必要信息,一般 1~2 页,60分钟内可以说清楚,杜绝冗杂长达几十页的需求文档。

2. 团队team「2」

针对以上需求,DEV&QA leader 提前预先了解,派遣执行小伙伴参与,执行团队宜小不宜大,一般为2~7人,以不超过7个人为宜。

3. 需求说明会[1]

需求提出方 PD/DEV 必须发起需求说明会,这也是需求评审会,通常是挑战不合理的需求,增减需求或调整优先级。若有更新,则要求次日更新完毕。

4. 立项排期 schedule[2]

由 PM 发起排期会议,正式会议前 DEV&QA 需要做出预估工时,给出任务预期工时(不需要给出详细的执行日期)。PM 结合优先级,整理工时,给出排期初稿,同时附带资源冲突意见。资源冲突交予 DEV&QA leader 解决后,再重新修正排期。同时,我们需要确认发版的频次。

如果涉及重大技术方案更改,则需要 DEV 单独召开方案讨论会。

DEV 的工时评估包含了方案设计,执行,文档撰写和联调过程;QA 的工时包含了测试用例设计,执行和上线过程。整个周期不超过3天,会面临不断修正和更改。

简单说来就是,预估工时 -> 排期 -> 调整冲突/技术方案 -> 重新排期。

此处,我们并未采用「点数」,即难易程度来估算工时。虽然觉得这种估算方式很巧妙,值得一试,但是同样的,我们不擅于做这样的评估。但是,我们能将任务拆成一个可执行的单元来操作。而这一个单元,可称为一个user story,user 则是自己。

5. 冲刺和负责人 MS&Master「3」

MS 是指 milestone,本质上是 sprint,一个 MS 即为一个 sprint。
一个项目分为一个还是多个 MS,由 PM 决定。一般以 2 ~ 6 周 为一个 MS。少于 2 周的项目统一作为临时项目,不需要以 MS 来进行管理。PM 拆分MS后,随即确认生个 MS 的起止日期。在确定好交付日期后,才能指定 master。

在整个冲刺期间,交付终期是不能变更的。如果出现了需要变更的情况,采取缩减需求或延长工期的方式来应对变更。前者需要 PD 缩减需求,后者需要三方同意才可进行变更,PM 需作好相应记录。

MS 有对应的命名规范,需求-版本号-MS简述 @master

6. 工作透明化 board&burndown {1}{2}

board是一个包含了 backlog,to do ,doing ,close 四种状态的看板。
DEV/QA 将工作量以 issue 的形式提交于已建立的 MS 下面,此时 issue 存于 backlog 中。issue 有固定的命名格式,[优先级-工作量 任务详情]。所有 isse 添加完毕后,可进行上下拖动排序。本周即将做的工作,全部拖入 to do list,在做的任务 拖入 doing,完成的任务拖入 close。

如何添加任务,和拖动任务,制定了专门的操作手册,此处略。


燃尽图

7. 站立会 daily scrum[3]

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的策略,有些是daily scrum ,有些是 weekly scrum。同样是三个问题:昨天做了什么,遇到什么困难,今天将要做什么。
站立会需要 master 通过现象发现潜在的问题,有些问题未暴露,可能是困难摆在面前,当事不能正确识别出来。

8. 高频上线 push online

通常我们一周会确认一个发版的日期,例如周二,在每周二发一次版本。

9. 总结 summary&next MS[4]

在项目完全上线后,进行一次集体的验收和问题总结,并规划下一次MS。

需求管理

需求池管理{3}

需求用需求池进行管理。至少具备以下功能:

  1. 能够进行任务指派,接力棒的传递
  2. 能够支持附件,图片必须能够预览
  3. 能够有历史记录
  4. 具有全员参与的条件
  5. 支持主流编写格式markdown,表格等。

敏捷管理的源头,鼓励需求的提出也是敏捷的,需求以用户故事的方式提交。而我作为 PM 在中间作了一层转化,将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可实现的单元。

PD 提交的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敏捷需求,一类是传统需求。
敏捷需求在 6 周内能完成。而传统需求,工期会在 2 个月以上,甚至一年半载。现行组织结构下,不可避免会有传统需求提出,PM 在将需求拆分为 MS 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一个 PD 和 DEV 都会提出需求的团队,如何做好两者之间的版本管理控制?
理想情况,项目的划分应该是与角色无关的,所有人都为共同的项目努力。换个角度讲,我们将这种并存的形态看作两个不同的产品线,相当于有两波人向我们项目组提出需求,那项目形态就是不同的,需要按不同的项目来进行管理。经过梳理,PD 给出了3大产品16 个项目,而 DEV 给出了7大产品17个项目,总共33个项目。两类产品之间有完全不相关的关系,也有相互交叠的关系。根据项目与角色可能存在的一对一,一对多的关系,将版本规范定义如下:
1. 各自为政:P线和D线各自管理自己版本号,双方项目不会出现交叉
2. P线为主:P线主管版本号,D线向P线申请版本号,例如websdk
3. D线为主:D线主管版本号,P线向D线申请版本号,例如熊盾
一对多的项目,则是项目出现交叉之处,需要向版本持有者申请版本号。

版本管理

项目内部长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某项目重构时,都习惯性的称之为新某项目,某新项目。一年之后,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一个项目,为新某项目。再过一年,又重构,还是新某项目。几年下来,我们项目换代了多次,大家都搞不清,究竟哪个才是新,哪个才是旧。

版本管理从开始规划到落实,遇到了不少阻碍,前后花了一年半。下面讲一讲我们项目组内的版本进化过程。

项目内版本有3种:产品版本号,代码版本号TAG,文档版本号。产品版本号与代码版本号一定程度上有关联,并非完全一一对应。

代码版本管理

由于环境原因,我们首先推动改进的是代码版本号,利用 gitlab 中的 TAG 功能,对每个上线的版本打上标签。TAG 在概念推广期间遇到阻力,大家都没有这样的习惯,打不打 tag 对工作造成不了任何影响,代码可以照样提交,部署。执行时,大家反而会认为 leader 的一句话增加了工作负担。但是,当逐步推行到将此 TAG 作为代码交付、上线的「唯一标识」时,大家才真在开始普遍运用,因为在 TAG 缺失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完发布动作的。我们将此作为一个核心的思想,而围绕此 TAG,我们能精确的做到发布、灰度和回滚。

这里稍提及分支开发的思想:开发时,采用分支开发,多人同时开发时,会拉取不同的分支开发。如果不同分支存在先后版本关系,则测试时,也可以测试分支 branch,不测试 master 版本。最终被测试通过的代码合并到 master,版本则迭代为需求版本号,打 TAG 进行封版,将 TAG 交付于运维推到生产环境。

当某个版本出现 bug 时,则从某版本处重新拉取一个分支修复 bug,而不影响主分支,且最终的 tag 修得也是针对分支打 tag。

TAG 版本是开发过程中对代码做版本管理的一个手段,与需求版本号部分关联,与文档版本号无关。只有将所需要推广的内容作为日常工作中必可少的一部分,才有可能真正全面实施。
有效的解决了开发测试运维之间沟通问题的效率。

需求版本管理

通常,敏捷管理下的产品版本号,并没有传统项目那么好管理,PD 往往忽视提交需求的版本区分,给下游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们需要将各业务线,和与之相关联的业务以版本迭代的形式进行管理。便于下游同事以以版本为基准进行sprint 规划,测试用例建立等。

文档版本管理

文档版本号,一般针对协议文档,需要说明版本迭代的历史与目前的版本号,以便调用方区分线上使用何种协议。

敏捷的一些思考和质疑

  1. 我们的过程是敏捷吗?
    scrum中典型的几个特点,如点数我们并未采纳,对于工作的评估我们依然是基于时间来的,与scrum中强调的「我们对时间的估算是最不准确的」相悖。
    我们角色与角色之间有明显的交付日期,这与冲刺阶段自主工作也是相悖的。

  2. 哪些是敏捷一定不能有的?
    短期看不到效果的项目
    我们团队的宗旨「最大限度提升人的自由和创造力」,从何而谈?

  3. 敏捷没有文档
    我们团队的敏捷与传统瀑布V模型的小型瀑布模式有什么区别?
    理解一个概念,拥有完整流程的过程,是不是就一定不是敏捷?
    同样是要经过完整的需求设计、需求评审、方案评审,到用例设计与评审,最后到执行的环节。
    我们所采用的敏捷,是否只是概念上的敏捷,而本质上仍然还是V模型?形似而神不似。

  4. 什么样的迭代频次可以称得上是敏捷?

  5. 敏捷的精髓是否掌握完全?

  6. 遇到一个问题一直阻塞不能解时,怎么办?

  7. 团队目前存在的问题
    某个时间段某个 DEV 在做些技术攻坚,PD是否知道需要避开这个时间段提测需求。PM 一个人承担了master的角色,在各个项目中保证流程正常流转,若PM离开,此流程还是否迭代下去?

    2018-05-29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