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气节标准(二)
——《论语》学习之15-2-1
【原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白话】孔子在陈国没有了粮食,跟从他的人困病不堪,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顿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顿中能够固守自己,小人在困顿中却肆意妄为。”
【思考之一】陈蔡绝粮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钱穆先生曰:“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国居住三年,后来准备迁往蔡国时,被困在陈蔡之间,就是所谓的‘陈蔡之厄’。此事发生于鲁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岁时。”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剌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公元前489年,)孔子带着弟子迁居到蔡国已经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救援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上,楚国便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正要前往拜见接受聘礼,陈国、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贤人,他所指责讽刺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长久地停留在我们陈国和蔡国之间,大夫们的施政措施、所做所为都不合仲尼的意思。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却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双方就派了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行动,粮食也断绝了。跟从的弟子都饿病了,站都站不起来。孔子却还在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诗歌、歌唱、弹琴不停止。子路很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穷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节操不动摇,人小遇到困窘就会不加节制,什么过火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论语注疏》曰:“此章记孔子厄于陈也。孔子适在陈,会吴伐陈,陈乱,故乏绝粮食。弟子从者困病,莫能兴起也。子路以为,君子学则禄在其中,不当有穷困。今乃穷困,故愠怒而见,问于夫子。孔子言君子固亦有穷困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戴溪曰:“子路平生有力,能不耻于衣敝缊袍,而不能不愠见于绝粮之际,学问不足也。”
刘宗周曰:“子路尝诵‘不忮不求’之言,可谓能自信矣。至此又信不过,看穷是分外事一般,分明被感遇动了,平生得力当在何处?乃知其未闻道也。故下章有知德之叹。子曰:‘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此固穷之谓也。‘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信矣夫!君子处穷,若固有之,素位而行也;小人穷斯滥矣,愿乎外也。”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路问:像我们这样一群努力在心灵提升上面学习的君子,而且我们都是走大路,不走捷径,不做亏心事,这样一群行具才德、行不由径的君子,为什么也有这么困窘的处境,也会遭遇到这么大的困顿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固穷”。一个君子在碰到困顿的时候,依然坚守良好的品质。子路能不耻于“衣敝缊袍”,却在“绝粮”之际不能安守,说明他学问不足、修道还不到家,还有功利主义思想,我们对天下人好,行仁义,天下人就应该对我们好啊,为什么我们还要收到困厄呢?“小人穷斯滥矣”,小人碰到穷困就胡作妄为,小人在关键时候过不了关,不肯做君子,要去做小人了。小人渴望回报,把仁义当成商品在售卖,讲究等价交换,当发现自己吃亏的时候,也就不会再行仁义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特别是走投无路时,为求生存,无所不为。
在正常情况下,君子和小人的差别不是很明显,在“陈蔡”穷途,恰可见君子与小人的差异,士人不能坚守品德,一定堕落为小人,甚至恶人。
【思考之二】陈蔡之困打破了善有善报的规律吗?
虽然有陈蔡之厄,但绝对没能打破善有善报的规律。
《四书解义》曰:“穷通得丧,系于所遇,君子盖亦有穷时也。但君子则能以义命自安,而固守其穷;小人一遇困穷,则不能坚忍顺受,而无所不至矣。此圣人之处困而亨也。孔子,大圣人也,遭遇之穷困如此,则春秋之世运尚可问耶?”唐文治先生曰:“《易传》曰:‘困穷而通。’盖君子乐天知命,所以能穷而通;小人不知天命,所以穷而滥,滥则愈穷矣。”《中庸》云:“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无论是处于富贵还是贫贱,无论处于繁华还是偏远,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一个君子都做合乎道义的事情。君子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都不会感到不安适的。一个君子志于道,喻于义,身处绝境,仍然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绝不迁怒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