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社群运营

习惯养成类产品第一阶段——触发

2018-07-04  本文已影响25人  蕴玉山辉

        习惯往往是日复一日的生活逐渐打磨而成,但是,习惯形成过程是始于某个触发。习惯你不会凭空养成,只会逐步形成。

        习惯就像是珍珠。牡蛎中之所以能形成天然珍珠,是因为进入牡蛎的小沙粒被其中的珍珠质层层包裹起来,经年累月之后最终变为光滑的珍珠。是什么开启了这个过程?是因为微小异物的“入侵”。一颗砂粒,或是微小的寄生物,触发牡蛎生理系统做出反应,用一层层发亮的外模就入侵者层层包裹起来。

        同样的道理,新习惯的养成也需要一个平台,而“触发”就是促使你做出行为改变的导火索。


触发:提醒人们采取下一步行动

        是什么每天把你从梦中唤醒?是什么促使你打开手机?又是什么原因让你打开了某本书?回想一下每天的生活中,是什么原因让你做了某些事情。

        有些触发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早晨叫醒你的闹钟,手机上收到某App的短信推送促使你打开手机,也有些触发非常地隐晦,比如对我们日常行为产生影响的潜意识,感动无聊时就想打开社交软件,烦躁时会喝酒或者抽烟,高兴的时候会招人分享等等,触发可以激活某种行为,无论我们能否察觉,是触发促使我们付诸行动。

触发分为两种: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


外部触发

        通过发出行动召唤来暗示客户,这是打造习惯养成类产品的第一步。我们身边的任何东西都有可能充当行动召唤。外部触发通常都潜藏在信息中,这信息会告诉用户接下来该做些什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的声音、图片、文字、视频都可能成为触发,一条铃声,一条短信,一个图标红点,一个闪烁的按钮,只需要轻轻一点,用户又一次获得了关于下一步行动的清晰指令,然后进入产品设计好的一套流程中去。

        选择项越多,用户用于权衡的时间就越久。太多的或者无关的的选项会让他们游移不定,不知所措,甚至就此罢手。减少有关下一步行动的思考时间,这会提高某种行为发展为无意识习惯的可能性。在下一阶段再对此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外部触发的四种类型:

1、付费型触发

        做广告或是通过搜索做推广都属于常见的付费型触发,企业借助这种途径来吸引用户的眼球并触发他们的下一步行动。付费型触发能够有效的拉拢用户,但是代价不菲。产品初期推广可以使用付费型触发,但是最好不要长期依赖它。

2、回馈型触发

        回馈型触发不需要花钱,因为它靠的不是钱,而是你在公关和媒体领域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比如你的产品很有特色或是很有代表性,以至于新闻都报道了你的产品。正面的媒体报道,热门的网络短片,以及应用商店的重点推荐,这些都会让你的产品获取用户的关注。由此出现的销量和点击量的飙升很容易是企业盲目乐观,认为这就算大功告成,实则不然,回馈型触发所引发用户的关注往往是昙花一现。媒体的热点变化是非常快的,企业必须让自己的产品永远置于聚光灯下,这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又前景莫测的认为。

3、人际型触发

        熟人之间的相互推荐是一个种及其有效的外部触发。无论是红包转发,还是分享、朋友圈晒一晒,或者是老套的口碑相传,这些来自朋友,同事,同学,家人的推荐往往是产品传播的核心推动力。

        人际型触发可以引发企业经营者和投资人所渴望的“病毒式增长”,有时是因为人们总是愿意把自己喜欢的产品和大家分享,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

        要注意的是,有些商家利用“病毒式增长”人际型触发用在不道德的信息传播中,恶意引诱用户将朋友邀请至某个社交网站或者商城网站,这种做法一开始会带来一定的收益,但代价却是失去用户的信任与期望。当用户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时,多半会因为失望或愤怒而停用、卸载这个产品。

4、自主型触发

        自主型触发在用户的生活中确确实实占有一席之地。只要用户自己愿意,手机屏幕上的应用程序图标、或者是推送通知。只要他们同意接受,注册了账户,绑定了邮箱和电话,选择了喜欢的内容收藏和订阅,并愿意继续与之保持联系,自主型触发才会生效。

        整个外部触发中,付费型、回馈型、人际型都是以争取新用户为主要目标,而自主型以驱动用户重复某种行为作为重点,目的是让用户逐渐养成习惯。如若没有自主型触发,不能在用户默许的前提下获得他们的关注,产品就很难以足够高的出现频率渗透进用户的使用习惯里。使用外部触发仅仅是迈出第一步,各种类型的外部触发只有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引导用户进入上瘾模型并完成余下的循环操作。当驱动他们经历一整套循环之后,外部触发将不再发挥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武器:内部触发。

内部触发

        当某个产品与你的思想、情感、情绪或是原本已有的常规活动发生密切关联时,那一定是内部触发在起作用。外部触发会借助闹钟或是闪烁的按钮这一类感官刺激来影响用户,内部触发则不同,你看不见,摸不着,也听不到,但它会自动出现在你的脑海中。所以,将内部触发嵌入产品,是产品成功的关键。

        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是一种威力强大的内部触发,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诸如厌倦、孤独、沮丧、困惑或者游移不定等情绪常常会让我们感动轻微的痛苦和愤怒,并使得我们几乎在一瞬间就不自觉地采取行动来打压这种情绪。以娱乐App为例,每当用户感到无聊,孤独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打开微信朋友全,或者抖音、网易云音乐、爱奇艺等App来打发时间。

        正面情绪同样可以成为内部触发,甚至还会在我们想要摆脱某种不适感时被触发。说到底,产品是用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渴望从产品中获得愉悦,说明我们希望借此消除烦闷。愿意将好消息与众人分享,说明我们试图建立并维系各种社交关系。

        产品设计者的初衷即使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消除烦恼,换句话说,就是挠他们的心头只“痒”。当用户发现这个产品有助于缓解自己的烦恼时,就会渐渐的与之建立稳固且积极的联系。就像跟多人抽烟总是戒不掉,他们总是说心里烦,只要一烦就抽,发现只要抽烟就能缓解心烦,所以便将这个烟作为百试百灵的“良药”。

        感到无聊时,许多人都会想法设法找乐子,各种提供娱乐应用的软件和服务就会被他们所使用。压力大时,人们会渴望平静或者寻找刺激来释放压力,也许会在旅途或者酒吧找到寄托。形单影只时,微博或者微信可以立刻感受有他人的陪伴。

        一旦被产品勾住,那用户就不一定只在清晰明确的行动召唤下才会想到这个产品,相反,情绪引发的自动反应会引导用户做出特定的举动。与这些情绪紧密相关的产品慰藉用户的效果立竿见影。当用户认为某款产品就是解决他情绪问题的良药时,这款产品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他的脑海里,无须再依靠外部触发。

        然而,内部触发与产品之间的纽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你需要频繁使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让内部触发发展为行动暗示。外部触发可以培养用户习惯,而内部触发早就的情感纽带则可以让新用户变成你产品的铁杆粉丝。

安装触发

        习惯养成类产品能对特定情绪产生安抚作用,要做到这一点,产品设计者必须要洞悉用户的内部触发,也就是说,了解用户的烦恼所在。所以,产品设计者要做的头一件事不是苦思冥想打造产品的特色,而是要弄清楚用户的情感层面存在哪些软肋或困扰,那些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和渴望。

        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曾经说过,互联网是“一个可以满足你所有需求的庞然大物”。他还说,“我们通常会以为互联网的优势在于花样翻新,但其实人们只想在网络上继续做自己熟悉的事情”。Twitter和Square的联合创始人杰克·多尔西就这些问题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经验。“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产品和人们的生活挂上钩,那就得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所以,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编写用户情境体验。”

        清晰地捕捉用户的想法和情感,了解他们使用某个产品的情境,这是开发新产品时最重要的任务。

        要进入某种情绪状态,你可以尽可能多地问问自己“为什么”。通常当你问到第五个“为什么”时,你所期冀的情绪状态就会出现。这就是在丰田生产系统中被大野耐一称为“5问法”的著名方法。他认为这个方法是丰田式科学管理方式的基础。通过问5个“为什么”,人们能够很轻松地发现问题的实质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假设一下设计的产品是"微信"这款App,目标用户是一位叫小张的中层经理。我们已经对小张进行了详细的用户资料分析,以供解答下列“为什么”:

1. 小张为什么需要使用微信?

答案:为了接收和发送信息。

2. 他为什么要接收和发送信息?

答案:为了分享并即时获取信息。

3. 他为什么想要分享和获取信息?

答案:为了了解他的同事、朋友和家人的生活。

4. 他为什么想要了解他人的生活?

答案:为了知道自己是否被别人所需要。

5. 他为什么会在意这一点?

答案:因为他害怕被圈子所抛弃。

        现在我们有答案了!恐惧感是他身上最强大的内部触发,因此,我们在设计产品时,应该考虑使它能减轻用户的恐惧心理。

        当然,如果一开始我们选择的对象不是小张,提问的设计和推测的答案也不会是以上这样,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可能完全不同。唯有当我们能准确把握用户的潜在需求时,才能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启发。

        与很多社交网络一样,微信还可以有效地缓解“社交控”这一症状(一种不刷新、不获知最新消息就感到不适的社交焦躁症)。它与用户的内部触发之间联系密切,而用户新的使用习惯正是在此基础上得以逐步形成。

小结与分享

触发是上瘾模型的第一个阶段,它可促使用户采取行动。

触发分为两类——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

外部触发通过将信息渗透在用户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引导他们采取下一步行动。

内部触发通过用户记忆存储中的各种关联来提醒他们采取下一步行动。

负面情绪往往可以充当内部触发。

要开发习惯养成类产品,设计者需要揣摩用户的心理,了解那些有可能成为内部触发的各种情绪。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是如何利用产品来解决用户的问题。在第二阶段,我们将揭示触发驱动下的行为在培养人们的新习惯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请看下篇 习惯养成类产品第二阶段--行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