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孩子”6:专业阅读推广,我这样想
专业阅读推广,我这样想
刘嘉琪
阅读这个话题在教师圈里很火,在家长圈中也引起热潮,但是却没有泛起大波浪。究其原因还是为童喜喜老师所说的观念问题。
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我对推广阅读的计划和看法:
一、改变原有的观念
说实话,我前些年不爱看书,但是爱写作。自初中开始多年来一直在写作记录。随着经历、阅历的提升,现在越来越觉得“写作”没有水平,思考其原因,只有输出,没有输入。单纯的写作输出思想,却没有阅读或其他方式的输入,造成现在现象。所以,我现在能清晰的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接着,在工作中,所有人都在喊“要阅读要阅读”,却没有接下来的行动,因为只有口号,没有恰当合适内容的支持和方法技巧的扶持,所以,不知道读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读。
然后,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更加明白孩子阅读从小开始抓起,于是我们自出生就开始有意识的“读书”,现在4岁半,她已经有了明显的阅读意识,思维也比较活跃,每天晚上形成了“不读书不睡觉”的习惯。
最后但也最重要的还是观念问题,从我的“不爱读书”到带着“孩子阅读”这一系列的过程,我觉得还是“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源泉”,通过实践,让我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带着孩子一起阅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摸索怎样带领孩子阅读到具体方法和技巧。(不见得适合全方面的孩子,但是针对我家孩子很有效)
所以,改变原有的观念至关重要,不仅作为教师,作为家长也是如此。信念的改变会改变不同的看法。
二、由点到圆,领导加持
作为老师,在学校带着孩子大量阅读,会被称为“不务正业”,因为没有读一篇课文更加现实。
一方面,图书的来源,从图书馆借阅是小事,怎么能保持孩子不把书弄破、弄丢、不乱涂乱画是大事。带着孩子一起读书是小事,保护书籍才是大事。但是不涂不画的书存在的必要是啥呢?所以借阅一本书无疑增加老师的工作量,导致很大老师不愿意读书。
另一方面,阅读一本书需要大量的时间,如果是空余时间读书,那么是“碎片化”阅读,如果花费课时来读书,避免碎片化阅读,但又占了课时量。如果班级成绩好点,领导会觉得你有想法和思考;如果常规班级,领导会觉得“有这闲工夫不如多教俩生字”。在这种暗含的情感下不自觉的就会降低阅读的兴趣和行为。
总归各个方面,老师在学校推广阅读很难。但是也并非完全不可以,随着对“阅读”的重视,阅读也逐渐在被提上日程。
如果推广阅读,老师具备先进的阅读观念,又有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参考,那么重要的一成是做起来,然后得到领导的支持。
对“阅读”列出切实可行的短期(一周)到长期(一学期)乃至更长远的读书目标,在班级先实践,实践三四周后有了初步的雏形,可以“请示”领导,让领导觉得这个方案切实可行又需要她的支持。
所以,先列一个小点,由点到圆,逐渐把他深化、细化,得到领导支持后,方案已经初步成熟,实践在不断的探索中,就可以逐渐向全年级甚至全校推广。
我觉得这是一个系列的课程,不是一位老师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团队合作更有利于阅读的发展。
三、由圆到点,家长助力
单一学校主导的阅读并不能成为孩子的全部,家庭也是重要的场地。因此,改变家长的观念,获取家长的支持,提升家长的素养尤为重要。
1.通过每周/每月一讲—微家长会,逐渐给家长植入“阅读”的理念;
2.全班级大范围寻找热爱“阅读”的家长,通过和他们的沟通,使之成为“阅读”的领头羊;
3.逐步优化“中等家长”,通过沟通、理解等方式吸收一部分“新支持”的家长;
4.学生的助力也很必要,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共读也能为获取家长的支持提供助力。
因此,家长的支持能为“阅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阅读是一个长远的事情,不能用一时之气与一人之力来解决,我们需要详尽的方案策划、实践的能力以及不断调整修正的思路,让我们一起为孩子“阅读”提供自己的价值,为自己“阅读”提供广阔的视野,为推动专业阅读提供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