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关心不能来得明目张胆
1/
我从高中的时候第一次听说“围观暴力”这个词。当时是紧张的高三,我的一个同学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在上课的前两分钟忽然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我们这几个好朋友一下子走过去把她围起来。当时是文综课的课间,老师讲完课还没走,看见我们这样很严肃地对我们说:“回到你们的座位去,你们知道什么叫围观暴力吗?”
说实话,我们很委屈。我们是在担心和关心同学啊,又不是在看热闹,怎么就不对了?
好在当天下午我们就碰到了我们的老师,我们打招呼问好,当然都噘着嘴带着气,他点头笑笑我们,然后开着玩笑说,还生气啊,一个个嘴撅的跟喇叭一样。你们去关心同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同学愿不愿意让你们去呢,她没控制住自己哭了,事实上她可能更愿意一个人待着,你们去了,只会让她的哭泣变得更长一些,因为她要不断解释你们问的为什么,她到底是该说还是不该说呢?每说一次就是加深一遍痛苦,连消化的时间都没有,你说这种围观和关心有意义吗?
没什么专业解释,也没什么耳提面命,我们在十几岁的年龄里第一次体会到这个词的意义。我感激我的老师用三秒的呵斥带给我可以享用几十年的处事原则。
不管对任何人任何事,过度的关心只会让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当身边没有人发现你哭的时候,你可能只是哭一会,当大家都知道的时候,你可能会哭一阵。因为很奇怪的,人是懂得配合的,有时候我们会通过延长这件事情以对得起人们的关心,甚至加一点点表演的成分。这时候你的表现已经不局限在痛苦,还有获得同情后的不知所措。
所以,无声关心有时候真的很重要。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哭泣的人都乐意马上倾诉,都愿意让身边的人给他关注。所以善良和关爱也是讲求方法的,不然只会给别人带来尴尬。
2/
有一个西班牙的公益片就是讲这种无声关爱的重要性。
中午吃饭的时间到了,所有同学都拿出家人给带的装满食物的饭盒,只有一个小男孩打开饭盒发现是空的。他很失落,抬手请示老师要出去一趟,他去喝了点水,很落寞地在外边呆了一会儿,当他回到教室的时候,同学们都在吃饭,他只好把空饭盒装回书包,正当他拿饭盒的时候,发现饭盒变重了。打开,他看见了满满的食物,那全都来自同学的给予。小男孩很开心,不仅是因为这些食物可以让他果腹,更重要的是这种给他足够尊重与空间的无声关爱。
如果同学们在他打开空饭盒的时候是发问,为什么你的是空的,你的家人没有给你做饭吗,他很有可能会尴尬到不知所措,然后放大自己的痛苦和不安,这时候如果再有同学过来给他关心的眼光,把自己的食物给他分享的时候,他可能不会感动,只会觉得不好意思。就像中国古代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宁愿饿死,也要保有自己的尊严(当然我并不认同这件事情的真实性)。没有人希望自己是通过同情获得尊重的,他可能只是暂时比较倒霉。所以我们在做好事或者表达善意的时候,也要讲求尊重这一基本原则。能让人舒服而不尴尬,的确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3/
很多社会事件都讲了过分关注带来的压力。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素媛》,我觉得最后真正打败这个小女孩的不仅是痛苦,还有媒体与社会的过度关注。小女孩最后可以依托的世界被摧毁了,凶手是所有人。因为无限制的窥探只会带来伤害,而不是关爱。即使有真正的关爱存在,也应该给小女孩最后的隐私和空间。
最平常的,还有关于失恋。当一个人失恋的时候最怕的不是失去爱人的痛苦,还有别人看起来很关心的表情和拥抱。有多少人是想着看热闹,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关心呢?有时候有些人只是想表现自己的善良罢了,通过关心别人体现自己的伟大,通过别人的痛苦展示自己的优越感。
所以,当再次看到你的好友哭起来的时候,不要像我们一样一股脑跑过去了,先给她自己消化的时间,给她自己疗伤的空间。这种被关爱同时被尊重的感觉,能让她更快地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