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王昌龄, 我们学《芙蓉楼送辛渐》已经简单介绍过,现在再复习一下: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有深厚友谊。曾当过江宁丞和龙标尉。所以又被叫作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为了躲避战乱,经过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王昌龄早年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从军行就写了七首,构成一套完整《从军行》边塞诗组。
这些诗有书写将士们思家之情,有写卫国之志,还有获得胜利的喜悦。
这首绝句是七首从军行中优秀的作品,也是盛唐边塞诗的典范,以饱满的情绪描写边疆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情。
全诗大意: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青海湖现在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系南麓,湖面海拔3193米,水域面积4301.69方公里。
长云是指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孤城即边塞古城。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破:攻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大将军霍光派遣傅介子杀死了楼兰王,并改国名为鄯善。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祁连山上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而楼兰就在玉门关外。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
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单这几个意向就构成了一幅特有的边塞景象,作者匠心独运地将相隔千里的几个地方展现在同一画面上,勾画出一幅辽阔苍茫的西部图景,也在为诗的下两句营造战争的严酷性和所处的环境的艰难性氛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黄沙点明的边塞特有的景象,是春风不度,一望无际的荒芜沙漠,百战说明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这也是为什么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缘故吧。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诗的前两句交代了地点环境的同时,也烘托出了玉门关一带阴沉的苍凉气氛,使人仿佛看到守边战士生活的艰苦和他们保家卫国的责任心。
后两句则写出身经百战磨破铁衣的壮烈形象,表现了守边将士们为国为民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全诗表现了戍边将领的孤寂心情以及将士们不畏艰苦,勇于杀敌,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