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0】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羊脂球》

2023-05-30  本文已影响0人  登登一君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560天。


《羊脂球》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莫泊桑的成名代表作。之前也分享过他的生平。今天分享下莫泊桑的趣事。

1889年,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法国决定在巴黎战神广场上修建一座高塔,但是遭到了300多名艺术家和建筑师的联合抗议,他们表示巴黎不适应这么一个丑陋的铁家伙。作家莫泊桑更是扬言,说这座铁塔如果建成,我要永远离开巴黎。

这座高塔就是我们现在闻名天下的埃菲尔铁塔,当埃菲尔铁塔完美落成之后,人们拭目以待莫泊桑该如何下台。然而铁塔建成后,来这里吃饭、用下午茶最多的人居然正是莫泊桑。他还给自己找了一个绝妙的借口,说这里是巴黎唯一看不见那座破塔的地方。这还真是传说中的“真香定理”。

再分享一个故事。一位贵族夫人傲慢地对莫泊桑说,你的小说没什么了不起,不过说真的,你的胡子倒是十分好看,你为什么要留这个大胡子呢?莫泊桑淡淡地回答说,至少能给那些对文学一窍不通的人,一个赞美我的东西。

这么看来,莫泊桑也将他文本中体现的智慧带到了生活中。现在回看莫泊桑的这部《羊脂球》,想必很多大朋友也深有感触。小说用那个力透纸背的艺术,让一代代读者为之震撼。莫泊桑用不长的篇幅,对复杂的人性进行深刻的剖析,这个小说丰厚的思想内容,还有高超的艺术手法,时至今日,依然发人深省。

《羊脂球》以1870年到1871年普法战争的背景,描述了不同阶级的十个人,同乘一辆马车,逃离鲁昂城几天来的遭遇。这十人中,有葡萄酒批发商鸟先生和夫人,还有棉纺厂厂主拉马东和他的夫人,还有贵族贝尔伯爵夫妇,“民主人士”科尔尼代,还有两位教会修女,以及妓女羊脂球。

相对于羊脂球来说,这些人就是所谓的上流阶层。只有羊脂球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将有限的人物集中在同一地点是为了让人物之间产生戏剧性的凝聚力。每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身份,也极具代表性地映射了整个社会大环境。

显然,在《羊脂球》中,这辆小马车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这部小说的线索非常地清晰,就是“马车、旅馆、马车”的结构,展示出了这个“小社会”里的“众生相”。人们贴在脸上伪装的面具被一层一层地撕开,人性的自私与贪婪,丑恶与虚伪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资产阶级的三对夫妇属于马车当中最主要的人员,他们拥有丰厚的收入,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对自身名誉是非常爱护的,所以在故事最初,他们表现出了一定的礼仪教养。“民主人士”科尔尼代有着稳定的资产,时刻都会表达出自己的爱国之情。然而,他却从来没有上前线抵抗普鲁士军队的入侵。

再看另外两名修女,始终标榜着自身代表的上帝,拥有着坚定的信仰。和他们相比,羊脂球却是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她出身风尘,但不缺乏教养。她会友好地和大家问好,但并不参与人们的高谈阔论。她会和众人礼貌平和地交流,明事理,懂规矩,不喜欢撒谎,也痛恨谎言。只是身为底层人士的她一直保留着自己的尊严,甚至有着和身份不符的单纯与善良。

原著中提到,在一次新生儿的洗礼仪式上,羊脂球深受感触,联想到了自己寄养在别人家里的孩子,不禁伤感落泪。回去之后她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将这个神圣而又庄重的活动向大家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足以见到她的虔诚之心。

羊脂球存有对生命的敬畏,她的信仰同样严肃而诚恳。和羊脂球同乘马车的九个人,就是羊脂球的“镜面形象”。如果说羊脂球是“伟大的低贱”,那这九个人就是“虚伪的高尚”。在刻画这九个人的人物形象时,莫泊桑特意交代了他们出城的背景。

鸟先生这几个资产阶级的三对夫妇,是为了转移财产,并且适当地捞钱,便于之后在战争中逃生。那位“民主人士”科尔尼代,说是为国效劳而来,但事实上却是为了逃命。

两位修女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逃命行为是在保护生命不被侵害,救死扶伤。而只有羊脂球,她非常诚实地讲述了自己来到这个地方的原因。她是因为反抗普鲁士军的暴行,殴打了一名普鲁士士兵,才不得不从鲁昂城中逃离。

伯爵夫人表面上看雍容华贵,实际上却有着丰富的情史,是个不安分的贵妇人。伯爵非常注重外表,看上去很高贵,实则内心虚伪。那拉马东夫人相貌娇美,实际却一向是军官们的“安慰品”,俨然是一个娼妇的形象。

可就是这些所谓的“体面”人却觉得和羊脂球同车是受到了玷污,对着羊脂球还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但是当马车因为天气原因行驶缓慢,“上等人”们因为来得匆忙,没有准备食物,饥寒交迫的时候,是羊脂球不计前嫌分享了食物。

这些人也完全收起了风度,狼吞虎咽分光了羊脂球三天的口粮。这变化来得如此之快,让人猝不及防,刚刚车上的人还对着羊脂球说三道四、指桑骂槐,觉得跟她同乘一辆车玷污了自己的名声,还有连和她呼吸一样的空气都觉得是耻辱。而现在却个个像难民一样扑向羊脂球拿出的食物,不觉得羊脂球的东西脏,会玷污他们宝贵的胃了。

这一群衣冠楚楚将自己定义为正人君子的所谓“上流人士”,本质上是一群妄图发国难财,临阵脱逃的国家败类。故事中矛盾对立的顶点就发生在旅馆里,羊脂球一行人被蛮横无理,卑鄙下流的普鲁士军官毫无理由地扣留了马车。众人是软硬皆施,皆是无功而返。几个上流人士就义愤填膺,慷慨激昂,众口一词地谴责着普鲁士军官。

后来这普鲁士军官居然恬不知耻地通过马车夫传话,要求羊脂球满足他的要求。原著中是这样写的,羊脂球一听这话就脸色煞白,坐不下去了。她满脸通红,一阵怒气上冲,说不出话来,最后她才爆发,去告诉这个无赖,这个下流的东西,这个普鲁士臭死尸,说我绝不答应,听明白了吗?决不决不,决不。

寥寥几笔的外貌语言描写,掷地有声,决绝勇敢的言语都彰显了羊脂球虽然是个所谓的“下等人”,她却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面对普鲁士军官三番几次的催促,她深深的知道自己应该保持高贵的民族气节,守身如玉,不能侍奉敌酋,玷污了自己的清白。

其实,羊脂球她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底层家庭,一直是备受欺辱和歧视。所以她更加痛恨侵略自己家园的敌人,也绝不委身于霸道的强权。

在混乱的战争年代,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就瞬间变得高大起来,她拥有非凡的勇气以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可是,当其他九个人从羊脂球口中得知,普鲁士军官的真正诉求是这样的,每个人表面上表现得很愤慨,实际上却各有心思。

鸟先生认为羊脂球不答应普鲁士军官,是有意要害他们耽误行程,伯爵假惺惺地说,不能硬逼一个妇人做这样一种艰苦的牺牲,这种事只能听她自愿。拉马东先生是耸人听闻,煽风点火说战事紧迫,待在这里会有危险呢。几个太太看到一对一对的普鲁士士兵,担心自身会受到侮辱,马上改口说羊脂球本来就是妓女,委身与谁还不都一样嘛,现在怎么还装起清高来了。

于是所谓的“上等人”们结成了统一战线,开始了秘密合谋,根本没有想过如何对付敌人,只是想着算计自己的同胞,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他们磨刀霍霍,狼狈为奸。他们对着羊脂球不断地抛出所谓的“民族大义”,两个修女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地搬弄着神的信仰,牺牲羊脂球,哄骗她养入虎口。

从本质上来说,她们早就抛弃了信仰,这些人完全忘记了自己当初是如何高谈阔论,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的。他们在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果断地选择了寡廉鲜耻,牺牲同胞,放弃道德,出卖灵魂,他们的恶行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这个故事的收尾,因为羊脂球的“牺牲”,众人成功被放行了。莫泊桑竟然设计了一个和开头完全相同的场景作为收尾。不可谓不精心,又是同一辆马车,又是相同的位置,羊脂球蜷缩在角落。

此前为旅途准备的干粮都被众人分食殆尽,“上等人”们像躲避瘟疫一样,对羊脂球避而远之,恨不得立刻和她划清界线。他们各自捧起了食物狼吞虎咽,全然忘记了此前羊脂球的施舍。

所谓的“上等人”们是那么地忘恩负义,无耻下流。莫泊桑用他精妙的布局,深沉的构思,完成了这最后浓墨重彩,让人痛心疾首的一笔。马车缓缓上路,羊脂球坐在车上,后悔、羞愧、愤怒很多个情绪五味杂陈。即便如此,羊脂球也说不出任何话,也不想再说任何话。

羊脂球的“牺牲”换来的仅仅是此时此刻同伴们在马车上的大快朵颐以及对自己的轻蔑鄙视。她源于心底的悲愤,根本无从发泄。最后的羊脂球一直在痛哭,哭泣成为了她唯一的宣泄方式,但她也始终强忍着,不让自己发出声音。只有断断续续的呜咽声,在最后一刻,羊脂球也在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在分析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时,经常会提到一个词“悲观主义”,莫泊桑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用一种悲悯世人的悲剧来撰写一个令人遗憾的结局,复杂又丑陋,真实又压抑的人性会在他的故事中暴露无遗。

纵观《羊脂球》这部小说,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明明是一个人人都瞧不起,人人都可以踩上一脚的下等女人羊脂球,而她却是故事中唯一的好人。羊脂球的一切言行都只因为她热爱自己的祖国,拥有坚强不屈的内心。而作者选择一个妓女作为主角的理由也呼之欲出,那些自命不凡,自诩高尚的所谓的“上等人”们,根本就连妓女都不如。

作者再将羊脂球和其他九人相对比,自然地升华了羊脂球的人物形象。而更让人深思的是,连羊脂球这样的好人,都只能在那个混乱的战争年代下,沦为最悲惨的牺牲品。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浑然而出,伴随着的是更多的无奈和叹息。

尽管19世纪的法国已离我们远去,但现实社会中的人情冷漠却依然存在。愿光明之火不熄,愿一切安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