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文章(五)

2018-02-04  本文已影响6人  搬砖师爷

今天评论一部电影。

《无问西东》。

摘一段影评:

“后来电影上映,逆势上扬,票房一路昂扬,口碑却两级分化。我身边有人哭得稀里哗啦爱得彻头彻尾,也有人冷眼端详,一样一样摆出其创作手法上的种种「不应该」。”

开始评论。

每个人身边的人、观点,都大相径庭。

我身边的人没哭得稀里哗啦的,但是确实有不少说这部电影好。

但是更多的,是说没怎么看懂。

也有跟我一样的,觉得,这拍的……什么……那个……什么啊。

电影拍完了后五年内没上映。

我不知道为什么。

按理说,文革题材的,已经不该是敏感的东西吧。

然后有人感动了:能看到这个题材的影片。

这些人啥意思嘛。

影片里有四个年代,192x,193x,196x,现代。

然后有人哭了:旧中国多么不容易啊,这么艰难的环境,学生还在刻苦求学。

我是觉得,下雨教室漏水那段,我直到小学二年级还遇到,我和所有孩子们都不觉得艰苦,老师也是冒雨上课,他们也不觉得自己多伟大。

原来这是很让人感动的啊。

30年代的彝族群众唱起美声。

据说制片方解释了,这就是他们原版的演唱,就是当地群众。

意思就是别质疑了。

我倒不怀疑这些群众的真假。

而是,若你们真有诚意,就去复制80年前的场景啊,也是一样的普通话美声吗?

至于空战那段,本来这是真事,有清华学子驾机撞击敌舰,但那是在上海,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把历史改掉,而且要改就改成虚构的呗?结果又套到了另一段历史上……我个人很不喜欢这样。

另外,空战的场景,制作水平有点三四十年前的感觉。

没钱做空战,就打个字幕介绍呗,打开机舱吹风是啥意思。

至于章子怡死而复生的那段,血腥画面停留那么多秒,我觉得没意义。

章子怡挨打的时候不血腥,后面打完了,来个长时间的面部血腥特写。

这都不是什么拍摄手法问题了,这就是烂镜头。

该剪掉的不剪。

这部影片是赶上了好时代。

这个时代足够好,只要打爱国情怀,什么影片都能卖个好价钱。

这是个消费情怀的年代。

我尤其不爱这种被道德绑架的感觉。

我不知道现在的观影观众是有多幸福,以至于看到贫穷年代都觉得当时年代的人都太不容易了。

我听到的,80后最大的幸福就是没遇到过打仗,没挨过饿。其他的,贫穷年代的事,并不觉得新鲜。

又听稍微大一点朋友讲他小时候家乡多老虎,有个亲戚家的小孩,和他同龄人,就被老虎吃了,满村的人敲着锣上山,找到一只手,一只脚,就再不敢找了。

要说我的情怀。有的孩子,本该和我们一样幸福,却消失得默默无闻,这才让我感伤。

而那个战乱年代,能读书,这是幸福。我感动的地方是,那个年代他们的成绩还能那么好,真是让我汗颜。

至于他们坚持学习的精神,我毫不感动,没手机、电脑、电视,我也会好好学习,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就跟我以前一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