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金庸的伟大,根本不在武侠,只谈武侠会让老先生遗憾
金庸仙逝,扼腕叹息,似是一个武侠时代的终结
这两天有太多文章怀念金庸,怀念“笑书神侠倚碧鸳,飞雪连天射白鹿”
这是大多数人眼中的金庸,一个侠义金庸。
然而在我眼中,我怀念的,不是金庸,而是查良镛
查良鏞才是真正的金庸
金庸是一个武侠的幻想
查良鏞是一个现实的理想
不真正了解金庸的朋友可能不太明白我这话
什么叫
金庸是一个武侠的幻想
查良鏞是一个现实的理想
那可以打个比喻,在历史上,也有这么一个人物,与金庸的幻想和理想很像。
那个人,就是诗仙李白
杜甫曾叹李白,道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以诗传世,成为千古诗仙
但李白并不是真的想写诗
李白真正的理想,真正想做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李白真正想的,不是天子找他作诗,而是天子他问怎么治国
简单讲,李白最想做的,是一个政治家
李白即便被贬,被赶,还是一直在长安附近徘徊,目的就是不想离开唐代的政治中心,从政才是李白的真正理想。
到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李白终于有机会“从政”,被永王李璘看上,只不过李白站错了边,永王李璘战败,在永王身边当官的李白,也随之入狱。
李白是一个写诗的,但他从来不止想成为一个诗人,诗人只是李白的一个幻想,而非理想。
金庸也一样
金庸是一个写武侠的,但他从来不止想成为一个小说家,武侠小说,只是金庸的一个幻想,而非理想。
笔名金庸,原名查良鏞
他真正的理想,同样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金庸的武侠,和李白的诗歌一样,同样是他们从幻想迈向真正理想的踏板。
不幸的是,李白在政治上一事无成
但我们的查良鏞先生,在政治上却是有其影响力的。
金庸先生一生,创造了武侠世界
查良鏞先生一生,创造了明报世界
《明报》是查先生在1959年创办的,一开始是一份不入流的小报,写的东西都是香港市民好奇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哪里发生车祸了,哪个明星和商人又鬼混啦,另外还有一些赌马报道。
但这种八卦小报销量不佳,查良鏞就开辟了一个版面,开始在明报上写武侠小说。
虽然查良鏞每天晚上都熬夜到两三点写武侠,可明报的销量还是一直上不去,它还是在报摊上最不起眼的一份小报。
让《明报》真正发展起来的,并不是“金庸的武侠”而是大陆的zhenzhi局势。
明报1959年创办,而从1960年开始,大陆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大跳跃,三年时期,然后文哥,这一系列的事件,造成了大量大陆人涌入香港。
此时《明报》的风格陡然一变,从天天写“张三家偷情,李四家赌马”的三流报纸,一跃成为讨论大陆问题,大陆来港难民的“先锋报”
大量对于当时状况的报道,以及查良鏞个人对于时局的评论,才是《明报》的主流,而金庸的武侠,不过是附着在查良鏞身上的外衣。
查良鏞针砭时弊,他的《明报》与当时香港的媒体巨头《大公报》在大陆各种问题上,展开了长时间的激烈战斗。
其中最著名的问题有两个
一个是原子弹
一个是邓晓拼
中国当年成功试爆原子弹后,查良鏞先生立刻在《明报》上发表关于原子弹的评论
查先生说“我不赞成……制造核弹,决不认为那是中国人的光荣。做一件有害人类的事,何光荣之有?”
三天后査先生再次奋笔疾书,在明报发表题为
《赞成全面毁灭核弹》的文章
文章中写道,核子武器危害人类,不论美苏英法中的,都应当全面、彻底、干净地予以消灭。”
查良鏞的这几篇文章一出,立刻被当时与明报发生激烈争论的大报纸《大公报》视为眼中钉。
这里多提一句,查良鏞之前是任职于《大公报》的,因为和《大公报》的整治理念多为不同,愤而辞职,自己创办《明报》。
针对查良鏞的“原子弹罪恶论”,大公报立刻展开激烈反击,并且反击的矛头直指,查良鏞,是叛国卖国的走狗。
当时的《大公报》社论如此写道
查良鏞和他的明报,“反共反华、亲英崇美、背叛民族立场。”
直接把查良鏞定性为“卖国贼”。
与大公报笔战时期的金庸
连续一个礼拜,《大公报》连发五篇社论,篇篇戳着查良鏞的脊梁骨骂,骂他是美国狗,是英国犬。
骂他“装出中国人的口吻来讲话,一味淆乱是非,颠覆黑白。到了这种田地,人们从《明报》里能够嗅到一点点中国人的人味吗?”
此时是查良鏞和他的《明报》最艰难的时刻,因为整治立场的极为不同,查良鏞和他的《明报》成为众矢之的
当时大公报那一派人士,对查良鏞的评价是这样的
一、祖国有困难,他幸灾乐祸,嬉笑怒骂,无所不为。
二、祖国有了不可否认的成就时,他立刻加以歪曲,企图造成错误的印象……
三、如果中国的成就为人人所共见,使他难以肆其摇惑,则不惜乱拉硬扯,凭空造谣……
查良鏞从来不是一个舒舒服服坐在书桌前,给你写什么武侠故事的小说家,他是一个社会评论家,是一个极为关心时正,和老百姓疾苦的社评人。
写武侠,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和放松,从来不是其生活的主轴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查良鏞先生的艰难处境
他被骂成卖国贼,被骂成美英走狗,只要祖国有一点成就他就看不惯,就要抨击。祖国有点困难,他就立刻冷嘲热讽,幸灾乐祸。
被当时的人如此误解的查良鏞,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他不就是“公知”嘛?
公知的特性不就是整天被骂成卖国贼,整天被骂成美英走狗,祖国有点成就就看不惯,祖国有点困难就幸灾乐祸
这不就是公知吗?
但查良鏞是公知吗?
查良鏞先生是一个真正心怀百姓疾苦的侠之大者
金庸笔下的侠,是幻想
查良鏞笔下的侠,是理想
当大陆出现大跃进和三年时期,以及后来一系列的政治///抖正时,查良鏞在明报的4500篇社论中,讲的最多的还是最艰难的百姓。
因为大量大陆来的百姓涌入香港,查良鏞看到了当时百姓的困难和疾苦,他一边忍受着被骂成卖国贼,英美走狗的污名,一边专心撰写批评错误政治的文章,还要化身金庸,熬夜去写那些能让人暂时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武侠小说”
对于底层百姓来说,那些针砭时弊的正置性文章,他们不会感兴趣,他们也看不懂,但换成了“武侠小说”那就不一样了。
金庸在明报上连载的武侠小说,成为了当时大陆涌入香港的百姓,最好的消遣读物,谁的生活都不容易,在劳累了一天只赚到点糊口钱后,躺在床上看看金庸的“武侠”,进入那个武侠世界,对底层百姓来说,就是最大的乐趣了。
但是大家千万别认为写武侠小说,才是金庸的人生核心,那就太轻看我们的查良鏞先生了
到了1968年,文哥开始
文革的发生,让查良鏞奋笔疾书,他无法接受自己热爱的祖国整天陷入正置恶斗之中,此时的查良鏞,他的笔,立刻转为了一把批判文哥的倚天剑。
他在《明报》上痛批降轻,琳标等人祸国殃民
也是在此时,明报出现了以查良鏞为核心的,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他们在明报上开辟专栏,对于当时文哥中给与知识分子极为低下的错误观点予以批驳。
以查良鏞为首的这一群人,树立起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良知。
而也正因此,《明报》完成了他创办以来的重要蜕变
他从一份报道“张三偷情,李四赌马”的小报,成为了聚集起大批当时最重要知识分子的,观点鲜明的社会报纸。
并且开始了一场与《大公报》之间,长达十年的正置观点之战。
也是在这一时期,查良鏞成了“降轻和琳标”眼中的,香港头号“反洞文人”
被打倒下放后的等晓屏
在文革中,邓被视为“资产阶级的zong hou tai ”和“国内第二号走姿排”,多次被打倒后,邓去了南昌郊区一家拖拉机厂当劳工
邓的被打倒,让查良鏞痛心疾首,他多次在《明报》上撰文,高度评价邓的才华和风骨,称邓处变不惊,处惊不乱,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人物。
随后查良鏞预言,邓日后必然“东山再起”。
另外查良鏞还预言了降轻和琳标的下场,也都非常准确
他评降轻时,文章题为《不知你往哪儿躲》,文章中明确指出,当毛去世后,降轻很快就会被逮捕处理
琳标坠机
他评降轻时,文章题为《琳标渐露跋扈相》,文章中同样预言,琳标这个“接班人”不可能有好下场,他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因为自古以来,“接班人”,的第一品质是低调,是让人觉得没有威胁。
可琳标这个“接班人”却渐露跋扈相。
事实也果如查良鏞先生所言
邓东山再起
降轻很快被处理
琳标死无葬身之地
查良鏞对政治局势的敏锐程度很高,所谓的“预言”是其对时事的判断和把握,对正局的了解和剖析,并且结合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所作出的结果。
他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得出来的,就像金庸的武侠总体现其丰厚的历史学识一样,对时正的判读也是如此。
“似仁棒”被审判
1978年,文哥结束,中国走入了改革开放时代
1981年,海外知名人士受邀访问大陆,其中就有查良鏞(金庸)
查良墉曾经说:等晓屏,是我这辈子最佩服的人
我一直很钦佩他的风骨,钦佩他刚强不屈的性格
所以在受邀访问大陆后,查良鏞就提出,我能不能和邓见一面。
邓当时已经是国家最核心的领导人,但一听到这消息后,立刻邀请查良墉来北京。
等晓屏和查良墉见面,两人可谓是英雄惜英雄
邓这人人生经历过太多大起大落,讲话也十分平易近人,不讲官话,讲官话显得生疏。
邓对金庸说,我这人读书不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也没看过,看的都是选集,不过我喜欢读历史书,《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三国志》看了很多遍
1973年的时候,金庸的小说在大陆还是紧书,可我就是最早读禁书的人,我有一套金庸小说集,最喜欢里面的《神雕侠侣》
邓说,看武侠小说啊,是看它不用动脑,看的轻松,不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但邓和查良墉谈武侠,不过就是一个寒暄,邓很清楚查良墉的志向根本不在武侠,而在时正时局,在国家大事。
所以武侠,只是邓小平与查良墉两人的“开场白”,只是一个暖场
邓小平真正要和查良墉谈的
是香港回归。
查良墉和邓见面是在1981年,香港回归还是个“未知数”,虽然签订租约是99年,但等租约到了,英国人会不会耍什么花招,谁也不知道。(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才访华)
所以邓需要香港人民的支持
而要获得香港人民的支持,查良墉和他的《明报》就是一个最好的渠道。
当时的查良鏞是华人圈人尽皆知的“金大侠”,而他的《明报》则已是香港一份举足轻重的大报。
所以获得查良鏞和明报的支持,从公众舆论上营造“回归”的氛围和香港人民的支持就非常重要。
金庸笔下的大侠郭靖,誓死守卫襄阳城,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华国土岂容他人侵占。
而现实中的查良鏞,更是如此,他坚决支持香港回归祖国,并且在香港以自身的影响力和明报的影响力,为回归做出了众多重要贡献。
在1985-1989年间,中央任命查良鏞担任“香港、、、、、积奔阀起草委员会”的委员
到了1995年,香港即将回归,查良鏞72岁高龄,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进一步为香港回归出策出力。
2000年为表彰查良鏞先生为香港回归祖国而做出的卓越贡献,特区政府颁发香港最高奖章,大紫荆勋章给他。
查良镛获颁大紫荆勋章
查良鏞这一生与李白类似,但又与李白不同
两人都以文诗而享誉中华,心中的抱负同样是兼济天下
但不同的是,李白终其一生,政治理想从未实现,也未对国家和当世百姓做出什么贡献。
而查良鏞先生,创办明报,心怀天下,针砭时弊。
真正的倚天剑不在江湖,而在查良鏞的笔尖
如果说
金庸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十四部武侠小说的话
那查良鏞这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助力香港回归祖国。
我们怀念金庸,但更不应该忘了,金庸只是一件衣服,他穿在了查良鏞的身上
金庸只是一个虚构的江湖
而查良鏞兼济天下,心系国家的7500篇社论,500万字社评,才是真实的世界。
微信搜索,微观系列,获取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