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句话听起来平常,但合到一起看,分明是超凡脱俗的大圣大贤
不知衰老即将来临——《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69章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用功连吃饭也忘记了,内心快乐把忧愁全忘记了,不知道衰老即将来临了,如此罢了。”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篇之十九

叶公好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对他身世了解的人并不多。其实叶公并不姓叶,他是楚国大夫沈尹戌的儿子,叫沈诸梁,字子高,这个沈也不是他的姓,而是他的氏。说起他的姓,来头可就大了,姓芈,就是《芈月传》的芈。叶公是楚国王室后裔,其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叶公跟芈月还真是一家人,但比芈月早生了200多年,辈份大了差不多有十代。
那么他为什么又叫叶公呢,因为他24岁时,被楚昭王封到楚国北疆重镇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为县尹,就是当叶县的县长。按当时惯例,就把叶作为自己的氏。因楚国封君都称公,故称叶公。如果从周礼来看,沈诸梁只是个楚国大夫,不能称公,所以叶公是僭称,这就是当时礼崩乐坏,诸侯国出现的乱象。也有个别学者认为他有称公的理由,不属僭越,这个说起来很复杂,并且不是主流观点,略过不表。

古人的姓与氏,关系搞得十分复杂,现代人都傻傻搞不明白,不妨简单普及一下姓氏知识。在春秋以前,姓和氏的功能有明显的区别。姓来源于母系社会,所以古时最早的姓,都是女字旁。姓的功能是区别血缘和婚姻关系,古人早就知道同姓不能通婚,否则后代会有遗传疾病。因此贵族女子都必须称姓,这样才能搞清她的一条血脉情况。
氏则起源于父系社会,体现的是家族身份与权力。一个大家族,代代延续下来,会越来越庞大,同时由于分封、迁徙、流放等各种原因,一个家族的某些分支会迁移到别的地方去,这种分裂出去的家族分支,就要给自己重新启用一个“氏”,与其他分支加以区别。最后形成的结果是这样的:姓是始终不变的,每个人都会标明一个姓;氏则随着家族支系的变化,而不断分化变动。氏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因而是重男轻女的,它只认男,不认女,所以古代女子只有姓,不称氏;男子则既有姓,又有氏。
比如这位叶公,芈姓,沈氏,当了叶邑尹,氏就重新变化了,称自己为叶氏。而芈月虽然是楚威王熊商最宠爱的小公主,却只能姓芈,名月,而不能叫熊氏。因为芈姓是用来辨识楚国王族的一条血脉关系,熊氏则只有楚国王族中继承大统的长子长孙才能继承,不但女孩不能用,其他分化出去的子孙也不能用。

这些姓氏规矩,到了秦汉以后就逐渐失控了,最后姓氏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比如这叶公的后代,就变成姓叶了,而那个芈姓,则没人用了。
据史料记载,叶公在叶邑主政期间,采取与民休养、养兵息民、发展农业等政策,还组织民众修筑水利,百姓安居乐业,地方财力大增。由于业绩颇有建树,因而受到楚国朝野及各地诸侯的敬重。大约是在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邑,这位年轻有为的叶公,当然不会放过向孔子求教的好机会,据说他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过有关什么是正直等道德问题。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这很可能是在与孔子见面之前,叶公想先侧面打听一些孔子的背景情况,于是就找到孔子的大弟子兼保镖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人。谁知子路却不予回答。子路这一态度,倒也并非出于为老师保密的需要,可能是他感到很难回答吧。子路是个粗人,平时不上心,虽然天天在孔子身边转悠,但却很难用几句话,来给孔老师作出概括性的描述。叶公确实也是没找对人,要是问到子贡,也许早就把孔老师天花乱坠地大吹一通了。

叶公想探听孔子的情况,这一重要信息,子路肯定是要向老师汇报的。孔子知道后,就亲自来教诲子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你为什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用功到连吃饭也忘记了,内心快乐到把忧愁全忘记了,不知道衰老即将来临了,如此罢了。
“女”即汝,你。“奚”是副词,怎么、为什么。“奚不”,为什么不。“其”,人称代词,指孔老师自己。最后“云尔”两个字,“云”,如此;“尔”同“耳”,而已,罢了。孔老师到底是圣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短短三句话,听起来平平常常,生动而平易近人。可是合到一起看,却分明是一个超凡脱俗、活灵活现的大圣大贤形象。

首先,是“发愤忘食”。由于专心致志,努力学习和工作,连吃饭都忘记了,形容一种极度勤奋的状态。孔子从不自夸聪明,只是称自己好学,肯努力、肯用功。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多次强调说,自己是个好学的人。这话听起来像是谦虚,其实就是大实话。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最根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好学,凡是不懂的、不了解的,都想方设法拼命去学。他既不是生而知之,也并非生下来就是天才,其实跟常人差不多,并没有后人神化的那般玄虚。实际上,任何人只要好学,都能取得或大或小的成就,这一点孔子给我们做出了好榜样。孔子发愤忘食,努力精进,充分体现了他是一个自强不息、日新月异的人。正因为如此,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开创圣人的事业。

其次,是 “乐以忘忧”。因为内心的快乐而忘记了忧愁烦恼,形容一种非常愉悦的情感体验。孔子终日孜孜不倦,勤勉而努力地致力于求仁、求道。逐渐从对仁爱精神的理解,对天人感应的光明大道的领悟中,寻找到了快乐的源泉。说得神秘一点,叫做得道了。其实就是处于一种为理想而奋斗,对信念执著追求的强烈而亢奋的精神状态之中。这种精神状态所引发的情感体验,是非常的快乐,乐以忘忧,什么忧虑、恐惧、烦恼,通通抛之脑后,全忘光了。比现今打着佛系幌子赶时髦的断舍离,要彻底多了,根本就是无忧无虑。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遇到了重重困难和危险,他都能泰然自若。陈蔡绝粮,快要饿死了,他还弹琴。在宋国,司马桓魋想杀害他,他却说上天给了我德行,司马桓魋奈我何?想杀我,没门!孔子安贫乐道,乐以忘忧,充分体现了他是一个关爱天下、幸福满满的人。正因为如此,才能克服艰难险阻,成就圣人的事业。

最后,是“不知老之将至”。随着年岁的增长,将要老了,他自己却不知道,形容一种忘我的境界。其实不是不知道,而是没放在心上。孔子专心致志工作,满怀愉悦生活,年纪已经越来越大,自己却意识不到,完全忘掉了衰老的节奏,忽视远处尾随而来的死神。孔子自蔡到叶,叶公向他问政请教时,已经62岁了。可他的心态还十分年轻,永远18岁,永远怀着求知的渴望。他铆足了学习的干劲,既当老师,更是学生,虚心向古代圣贤学习。
孔子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却感到什么都学不完,终身都在学习,以学习而终生。不知老之将至的孔子,早已把衰老死亡彻底抛在脑后,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境界和人格精神,已经天人合一,与天地万物融于一体了。正因为如此,才能继往开来,弘扬圣人的事业。

以上是三种境界,也是三个层次,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层层迭进。乐以忘忧是发愤忘食的结果,发愤忘食又是乐以忘忧的结果,而不知老之将至,则又是这些结果的结果。这三者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因果,互相激励,周而复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就是圣人的境界,圣人的高度。反思常人,虽然达不到圣人的境界和高度,但只要发愤学习,自强不息,也一定能体悟到人生的快乐,忘掉身边的忧愁,使自己的心胸更开阔,心态更年轻。
本章有三个成语,全是激励人生的: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记孔子之为人也。
尹氏:叶公不知孔子而问子路,子路不对,以形容圣人之难也。
《论语正义》:“发愤忘食”者,谓好学不厌,几忘食也;“乐以忘忧”者,谓乐道不忧贫也;“不知老之将至”者,言忘身之老,自强不息也。
伊藤仁斋:知道之无穷而难得,故发愤;知道之可安而它无所求,故乐。发愤,故愈力;乐,故不倦。此所以忘食与忧,而不知老之将至也。
张栻:夫子盖尝自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独不如己之好学。而今所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者,亦好学之至者也。
朱子: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俛(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然深味之,则见其全体至极,纯亦不已之妙,有非圣人不能及者。盖凡夫子之自言类如此,学者宜致思焉。
王阳明: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如此,真无有戚时。
钱穆:此章乃孔子之自述。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学,而其好学之笃有如此。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如是孳孳,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斯诚一片化境。此种心境,实即孔子之所谓仁,此乃一种不厌不倦、不息不已之生命精神。见于行,即孔子之所谓道。下学上达,毕生以之。然则孔子之学与仁与道,亦即与孔子之为人合一而化,斯其所以为圣。言之甚卑近,由之日高远。圣人之学,人人所能学,而终非人人之所能及,而其所不能及者,则仍在好学之一端。此其所以为大圣欤?学者就此章,通之于《论语》全书,入圣之门,其在斯矣。
刘宗周:圣人亦何加于人哉?竭一生之力,萃之人道之中,充充然如有穷也,皇皇然如有求而弗得也,何愤如之?愤则但知有愤,故忘食;乐亦仍归于愤,故忘忧。且乐于斯道之中,更无止法,终其身而已矣。故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者,谓只此足以尽夫子为人,更无事于远求也。噫!殆如天之运乎?日之升乎?度超尧舜而不自以为圣者乎?
《四书解义》:此一章书是圣人自明其好学之笃也。要之,孔子不过自言其平常,而功夫至此已极纯粹,学圣人者其亦知所向往哉!
朱子:此章见圣人之心,但觉义理之无穷,绝不知身世之可忧、岁月之有变。又曰:观天地之运,无须臾停,圣人之为学,亦从生至死,无止法也。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新解》《癸巳论语解》《论语会笺》《论语古义》《论语点睛》《论语学案》《日知录》《孔圣年谱》《四书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