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调频随笔散文散文

散文 市场角落

2019-03-25  本文已影响28人  丁_香

每一个市场门口的马路上,都会有许多小贩做买卖,有卖服装的,有卖水果的,有卖针头线脑的,还有卖活鱼鲜虾的。越是拥挤热闹,生意越是好,因为大多数人都有凑热闹的情结,以为众人抢购的一定都是好东西。

有一个卖书的小贩,夹在卖水果和卖鱼蟹的中间,他的书摊用农村拉砖的长扳车改制而成,超长的车身上,摆放着两大排书籍任人挑选。一块胶木板上写着几个新红的大字: "书十五块钱一斤。"

我也喜欢轧闹猛挤到书摊前,四大名著,诸子百家,周公解梦,幼儿大全。外国的哈利波特,莎士比亚,格林童话,以及一些畅销的网络书。

虽然都是盗版的书,但是包装和印刷都很精美。这盗版与正版之间的情形,有点像古时候妻妾制,虽然出自同一父亲,妻所生之子谓之嫡,妾所出为之庶,总是要争一个高低,才能分出贵贱。

书摊前虽然围着很多人,大多数都只是翻翻看看,然后随手一扔,就走人了。那情景就像猴子搬玉米,糟蹋了一整片玉米地,最后,手中只拿着一棵玉米棒子。围在书摊前的人似乎连猴子都不如,因为最后大多数人都是空手而去。

卖书的是个中年男人,头发有点长,肤色有点黄,脸上的表情有点愁苦,少了一些生意人的热络和殷勤。他不吆喝,也不主动和顾客搭讪,只是在不停地整理顾客弄乱了的书籍。面前斜挎着一个准备用来装钱的小包,可是半天也没见往里面放钱。

看书的人也似乎不爱喧哗,很多人都是这本翻一下那本翻一下,很少有人拿到秤上去称价钱。唐诗300首,李白,杜甫,白居易。诗仙诗圣的诗,和无名小卒的作品在电子秤面前一样公平,分毫不差。我在想,如果我也出一本书,是不是也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卖十五块钱一斤,我被自己这个怪诞的想法吓了一跳。

同时也深深的羞愧,心中十分的清醒和明白,自己肤浅的文字是一分不值的,如果真的写书出书了,可能也只落得白云大妈,村头厕所手纸没有了那种下场。有点可笑,也有一点可悲。

卖水果的电喇叭不停地重复着: 车厘子六十元一斤,芒果十八块一斤,进口山竹二十五一斤,甘蔗十五块钱一根。

买水厂品的摊头也不甘示弱: 本江带鱼十三块一斤,黄鱼二十,鲳鱼十五块一斤,基围虾三十块一斤,草虾七十五块。

有一个摊位上人群晃动,电喇叭不停的重播,出口转内销的全棉内衣,胸罩和袜子。胸罩十块钱一个,袜子十块钱三双。也许在大家的观念之中,出口的东西一定是很好的,如果不好,也出不了口。越是拥挤买的人越多。

我也做了一回搬玉米的猴子,在书摊上乱翻一通,一本书也没买成。虽然心中十分的歉意,却给自己找了一个非常强硬的理由,这些书我并不需要。

手机上有那么多可以看书的地方。腾讯,新浪,掌阅。点开任何一个网站,几百条书讯扑面而来,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有时候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会为写出一篇自诩为好文而得意。却忘了电脑上的美文是可以无限量生产的。悲情的文字一样可以把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励志的文字一样可以让我们热血沸腾。当机器可以为我们生产文字的时候。我们的大脑还需不需要去学习那些枯燥的哲学?还需不需要去死记硬背那些先人的优秀文章?还需不需要记住《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滕王阁序》作者王勃。

凿壁偷光的精神还有意义吗?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是不是太过迂腐?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安安静静的读完一本书?

至少我现在不能,一本书看了几页之后,就读不下去了。早已经没有了当初那种对书本如饥似渴的需求,没有了那种废寝忘食的劲头。甚至都已经忘记了,书本所散发出的那种淡淡的墨香。脑子里塞满了油盐酱醋,生活中的鸡零狗碎,只能暗自羞惭,愧对书本。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小镇,随处可见门面店铺,商品琳琅满目,吃穿用度应有尽有,唯一没有的就是图书馆。如果偶然碰到一家新华书店,你有想买一本书,但是一看后面的书价,又会让你望而怯步。

尽管我们需要文化,希望自己儒雅,然而却在一天一天的远离书本。还有多少孩子,他们所知道的故事,是由父母亲口讲述的。

鱼鲜不是最爱,自然就没买。因为要上夜班,就买了一些苹果和橘子,每样都是十块钱三斤,刚巧两样买了十五块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