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收录读书课程书籍笔记导图

《大概率思维》:悲惨结局不一定来自坏决定,也许只是坚持不够

2018-12-08  本文已影响214人  黑色火

“历史会告诉我们一切,包括未来。”当22岁的马恺文踏进拉斯维加斯赌城的时候,支撑他赌下去的信念正是这句话。而当他揣着600万美元离开时,现实证明,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和原则,赌博只不过是一场数学测试而已。

马恺文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擅长数学,尤其是数理统计。他通过掌握的概率知识,成功破解了美国赌场的21点游戏,从而让全美赌场成了自己的提款机,最终各大赌场不得不对他进行了准入限制,这才彻底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赌博生涯。

这段经历后来被好莱坞搬上了大银幕,电影取名就叫《决胜21点》,由帅哥吉姆·斯特吉斯主演,当年获得了不俗的反响。与电影不同,《大概率思维》这本书是马凯文亲自著述,书中去除了电影中虚构的各种情节,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在书中,马恺文详细还原了他是如何利用大概率思维赢得赌局,并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思考揭示出人们在决策时常见的思维误区。与纯粹的数学科普类书籍不同,马恺文通过身临其境的描写,让读者在扣人心弦的故事中不断体会概率的神奇,阅读中不但会掌握一些概率知识,更会收获许多改变观念的智慧。

一、坏结果不一定来自坏决策

马恺文之所以能够在21点扑克游戏中战胜赌场,依靠的是“条件概率”原理。我们先来说说条件概率,当然,不理解这个数学概念也完全不会影响阅读本书的乐趣。

所谓的条件概率是指,一件事情在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下继续发生的概率。比如在扑克游戏中,一副牌有52张,其中有4张A,那么抓到A的概率是52分之4。如果我们第一次就抓到了A,那么继续抓到A的概率就变成了51分之3。

概率的知识可能大家都还给了老师,这里只要记住一条就行,条件概率的主要特点就是上一次出现的结果会影响下一次出现的概率。而与此不同的是猜硬币游戏,硬币正反面每次出现的概率总会是50%,即便你扔上1万次仍然是50%,下一次出现的概率绝对不会受到以前结果的影响。

马恺文就是利用条件概率的这个特点,从历史中推测未来。他自称“数牌客”,方法就是通过记住已经出现的牌来推测接下来会出现什么牌的概率,以此获得优势。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你已经把51张牌全部记了下来,而A还没出现,那么最后一张牌是A的概率就是100%。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等到100%赢钱时才出手,一般的程序的是先由同伴在上半局记牌,然后马恺文在下半局入场。根据已掌握的数据进行推测,这样做一般都会得到比庄家多4%左右的优势。

别小看这4%的优势,这意味着如果马恺文的取胜概率是52%,庄家的取胜概率就是48%。再直观点解释就是,每玩100次,马恺文就会多赢4次,所以只要持续的玩下去,赢钱是早晚的事,这就是大概率思维。

当然,道理好懂,操作困难。首先判断出具有4%的优势后再下场,这需要专门的训练。书中最后的附录部分,作者给出了详细的训练方法。其次,即便已经判断出具有了优势,还是不一定能赢,因为这个优势只是一种概率,而不是每局确定的结论。

利用大概率思维,首先要把眼光放长远,要克服波动性对心理的影响。这里说的波动性指的是胜负出现的具体局面具有偶然性,即便你确定在100次赌局中,你将会获胜52次,但是你不能判断出这52次到底会出现在哪一局。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假如你已经连续输掉了20次,那你还会不会相信概率?你还会不会按照既定的原则去下注?

从概率思维的角度来看,即便连续输掉48次都没有问题,从第49次开始你将一路凯歌,但是在真实的环境中,人们是很难接受连续失败的打击,如果这时候旁人再指责你的做法,那么大多数人都会开始怀疑自己最初的决策。

人们习惯于用结果来判断决策的对错。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决策并没有问题,只是事情恰巧进入了负面波动区而已,如果能坚持下去,用长期视角来看待事物,迟早会见到曙光。

马恺文和他的21点团队就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担心失败,因为即便确定地站在胜利一边,你还是要去经历很多失败。

二、统计量真实与否决定决策是否正确

既然结果不能证实决策是否正确,我们该怎么去评判决策呢?马恺文认为,正确的决策应该建立在符合实际的统计数据基础上,就如21点游戏的胜负是建立在数牌准确的基础之上。当你需要作出更好的决策时,你要问自己两个问题,我需要知道什么?如何从值得信任,没有偏差的源头获得这些信息?

当然这取决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只是想在生活中做一个顺其自然、随波逐流的人,那用不着如此费力。而如果你想像马恺文一样,成为胸有成竹、掌控命运的人,那么早些建立自己收集数据的框架,你的决策就会早日得到改善。

为了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马恺文还为我们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统计数据必须可以客观测量,统计指标要最大程度避免主观色彩。二是统计量应该容易理解,要做到简单清晰。三是统计量不会被操纵。比如各国政府都会不同程度地操纵涉及通胀率的各种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就要谨慎小心。四是统计量要真正有用。作者认为不能因为真正有价值的数据不容易得到就转而去统计一些容易得到但是价值不大的数据。

除此之外,在收集数据时,马恺文还重点强调了要避免证实性偏差和选择性偏差对数据的不良影响。

证实性偏差指的是总是采用那些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数据,而忽略反驳自己观点的数据。事实上,大部分阴谋论的论调就出于这种心理,比如9.11事件是美国政府自编自导的闹剧,登月的照片只是在空军基地的摆拍等等。持这种观点的人关注的更多是故事本身,而不是实际情况。所以,一定要警惕决策仅出自于主观认可的数据,这很容易导致出现用拙劣证据证明拙劣想法的局面。

选择性偏差指的是我们常常会基于可见到的数据做决定,而忽略没有看到的数据。二战时,美国军方准备加强战斗机的装甲防护,在统计机身上被打中的弹孔位置后,决定在弹孔最集中的部位进行加固以抵抗敌方火力。这个决策表面看没有问题,实际上却犯了选择性偏差。

其实弹孔最多的地方恰恰是不用提高防护的位置,因为即便受到如此重创还能飞回来说明这里并不需要加固,而那些没有返回的飞机应该是其他位置被击中最终导致了坠毁,所以该加固的反而应该是弹孔最少的部位。

这就是选择性偏差对决策的影响,我们很容易只注意看到的数据,而忽略看不到的数据。想要做出优质的决策,要考察所有的数据,而不能断章取义,抽取某一时期或某一部分作为样本。

同时,利用数据时还要注意另一个重点——数据的价值并不是等价的,有些数据看似重要其实几乎没有价值。比如,在经济活动中,央行的利率走向会大概率决定股票和债券的走向。如果我们能通过历史数据预测利率的走向,那在金融领域将无往而不利。但是作者在此指出,预测利率就如预测抛硬币的结果一样,因为其本身的复杂性使其每次的升降与前一次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从指导未来的角度思考,选择利率的数据进行统计进而决策就没有什么意义。

三、克服“损失规避”和“不作为”的心理倾向

以上说的是技术层面要点。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得到真实的数据还不算完,最后还得克服心理障碍才行。马恺文根据对赌场的不断观察发现,即便有了正确的数据,人们在某些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还是无法正确行事。在《大概率思维》中,他重点提出了应该避免“损失规避”和“不作为”两种心理障碍。

损失规避是指潜在损失对人们的影响要高于同等价值的收益对人们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更重视避免损失。这种心理会让人倾向于获得眼前利益而不再为了远大目标去冒险。比如在投资活动中,如果已经确定一笔钱会带来固定的收入,那么人们就倾向于不再把这笔钱用于能够产生更多收益但是有一定风险的项目,即便项目超过50%会盈利也仍然无动于衷。按照大概率思维思考,如果你有足够的本钱一直参与项目,那就应该果断参与。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收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小富即安。

不作为倾向是指人们倾向于接受不行动带来的失败,而不愿意接受行动带来的失败或坏结果。通俗的说,我们可以接受等死,但是却不敢主动找死。这是一个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倾向,很多人也都对这个问题做过探讨,凯恩斯就说过“社会经验告诉我们,为了名声,人们宁可以传统的方式失败,也不要以违反传统的方式成功”,像是温水煮青蛙等等说法其实说的也是这件事。

马恺文在21点游戏中也发现,总体上来说人们倾向于保守,他们更希望庄家自己爆牌从而获得胜利,而不是自己要牌提高点数获胜。马凯文将其称为“不想输的玩法”,但是经过统计发现,同不作为的玩家相比,那些按照概率策略主动要牌的人获胜的次数竟然是前者的20倍。

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做什么都要主动,其实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主动出击还是消极等待,而是要贯彻始终如一的策略。要以相同态度对待所有的决定,因为波动性的存在,你不能因为暂时的失利就开始不作为,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好运气就急功近利,所有的决策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在股票的买卖上,如何判断该不该持有股票呢?可以假定股票现在不在你的手上,那么你会以现在的价格去购买它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应该持有,如果是否定的,就应该马上卖掉。避免不作为就是要做到买和卖背后的依据是一致的,都是你对这支股票的估值。而不能因为是自己持有就高估股票的价值,明明看到下跌也不卖,这就进入了不作为的心理陷阱。

《大概率思维》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解析,探讨了做事情什么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时候应该改变。作者并没有把这种思维局限于确定概率的赌博游戏中,书中还广泛探讨了大概率思维在商业、体育和生活中的应用。正如作者所说,每当你制定政策或者改变规则时,都应该确保自己知道在做什么。为了改变而改变不会改善事情,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以全面的视角看待当前局面,找到大概率能赢的赛道,然后一往无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