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博物经济学
知行合一不可分,坚持不懈不倒翁。
欢迎来到箜的世界。
今天分享的是《牛奶可乐经济学》中现实中的博物经济学。主要是以下几点:
① 人均收入,是各国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不同收入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不管他们的文化背景如何。
② 一部分有趣的国际性差异,来自于从事不同职业所造成的机会成本差异。
③ 一些国际行为差异则是因为各国经济政策不同所造成的。
④ 表面上相似的产品,在不同国家的营销手法上存在着有趣的差异。
⑤ 有些国际差异来自不同社会习俗所带来的不同动机。
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Jerome Kagan)曾指出,许多文化规范,都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为解决当时当地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出现的。他发现,儿童死亡率高的社会,其文化大多提倡虚无淡泊和身外超然;战乱频发的社会,其文化盛赞勇气。
这一章主要是看看,由于相关成本收益不同而导致的各国行为差异。人均收入,是各国之间最显著的一个差异。不同收入的人大多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不管他们的文化背景如何。
1. 为什么大多数亚洲国家手机短消息的使用远比美国更普遍?
2. 为什么巴西铝制易拉罐的回收利用率比美国高?
3. 为什么美国的电影院一般允许观众一张票看多部电影,而亚洲的电影院却只许一张票看一部电影?
4. 为什么美国男足在国际比赛中表现这么差劲,而美国女足却好得多?
5. 为什么美国消费者购买食糖的价格,比全球通价高两倍多?
6. 为什么欧洲人比美国人更喜欢购买排量小的车型?
7. 为什么在新加坡售出的汽车当中,豪华车所占的比例比美国高?
8. 为什么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在罗马要被处以罚款,在纽约却不?
9. 为什么美国采用的DVD格式,与欧洲及其他地区都不同,而CD格式却到处都一样呢?
10. 为什么日本夫妇在婚礼上的开销比美国夫妇多?
以上这些问题有兴趣的可以去书上看看,找到答案,今天分享其中的一个:
为什么在韩国和不少其他亚洲国家,电影院对号入座,而在美国的电影院却是随到随坐?
(格洛丽亚·金)
在韩国首尔,观众看电影都是对号入座。可在美国芝加哥,观众进场后,只要有空座的地方都能坐。这种差异是怎么回事呢?
不管在什么地方,对号入座都是要花成本的。比如,售票员要问清观众的座位喜好,引座员必须把他们带到准确的座位,如果碰到多个人争夺一个座位的情况,还要加以调解。这些成本,各国都一样。所以,这一国际性差异很可能源于对号入座在各国带来的不同收益上。
在人口大致相当的城市,美国电影院每部电影的放映次数总是多于亚洲各电影院。电影放映次数多,能给观众带来至少两个好处。一是观众更容易找到在某一时间适合自己的电影。二是每部电影放映时,电影院都有相当一部分的空座,方便观众在最后一刻决定看哪一部电影。
亚洲电影院电影放映次数较少,是因为与美国相比,亚洲观众的人均收入较低,而地价又较高。
频繁的放映次数会提高成本,收入较低的人自然不愿意为这么做所带来的便利性买单。亚洲较高的地价,使得修建电影院更昂贵,进一步限制了电影放映的次数。
由于电影放映次数少,亚洲影院上映的电影,大多数时候票都能卖光。而既然观众料到一部电影会满座,自然会提前到场,以便买到电影票。于是电影开场之前就要排很长的队。因为排长队并不能增加座位的供应量,所以从整体上来看,提前到场、买到好座位的时间就给浪费掉了。然而,拒绝排队的人又看不到电影。(这又是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相矛盾的一个例子。)
对号入座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简单办法。观众提前买好了对号入座的票,每个人都能得到座位,用不着排几个小时的队等。
这本书也读了一大半了,觉得很多平常没注意到的生活中的问题,其实跟经济有关,大多数人也都不会因为平常的一些身边的小事而进行这样深入的思考,也许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启发,可以更深层一点去想问题,而不至于太表面化。
我们是如蜻蜓点水般在点上生存,还是看得深入些,能看到点所在的面上,或者更全面,在体上,能看到本质和趋势,也许就不会那么迷茫了。
好啦,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啦,明天继续!
作者:箜
若是同频伙伴,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