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岁月
去年9月8日,是我们高中同学毕业36年后再次相聚的日子。同学们都早早地来到了聚会地点,我们还邀请了高中时的班主任袁老师和家住在县城里的麻老师、何老师等几位老师。袁老师和麻老师已年过八旬,何老师和贾老师也已六十开外,年过五旬的同学们都个个两鬓染霜。
36年后再次相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道不完的情说不完的话,气氛轻松而愉快。同学杨军茂上学时个子矮,人也瘦弱,可行动十分灵活,班主任袁老师对他的爱称是“跳蚤”。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再也没有见过他。这次见到他,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没有想到的是原来又矮又小的“跳蚤”,现在个子足有1米8以上,年已五十开外的他显得成熟稳健,事业有成。在师生共同合影时,他拨开已经站好队形的同学们,站到袁老师的身后,两只手按在袁老师的肩膀上,表现出和老师十分亲昵的样子。看他这样,大家都笑了,仿佛学生时代“跳蚤”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谈话间,大家回顾学生时代的艰难岁月,一位同学说,那时他家中非常困难,缺吃少穿,他都产生了退学的念头,但是当他看到站在讲台上给我们上课袁老师都身穿带补丁的衣服,激发了他克服困难,继续读书的信心。
袁老师告诉我们,当时他家远在100公里之外,他的妻子在家务农,他们育有7个子女,还有自己祖父母和父母两代长辈靠他赡养,他每月工资只有30多元钱,家中的壮劳力只有妻子一人,生活极其困难。
听了袁老师的话,往事一桩桩涌上我的心头。那时,我的母亲常年有病,家里十几口人只有父亲和两个嫂子是壮劳力,两个哥哥虽然有工作,工资也很低。家中缺衣少穿,生活非常困难。
在那样艰难的生活状态下,我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上学,一直读到高中。学校在离家三十里外的乡镇里。每周星期六,我要步行回家取干粮。嫂子在生产队出工,周末利用中途休息的间隙回家给我烙一周吃的饼子。饼子是在玉米面中掺一点麦面做成的,热的时候还好吃,冷却后放在嘴里不用咬就碎了,特别难以下咽。冬季时虽然饼子又硬又冷,但是没有变质,就着开水咸菜可以填饱肚子;夏天来临时,饼子带到学校两天后就变质发霉了。饼子即使发了霉也不能扔掉,不然剩下的时间就会饿肚子的。
后来,大哥给我准备了了煤油炉子和着锅,让我每周从家里带一些白面,每天晚饭期间。我拿上从家里带来的面粉,到学校对面的工程团换一些机器压好的面条,回到宿舍用煤油炉子煮面条吃,这样,我夏天再也不用吃发霉馒头了。那时,全校只有我一个人享此殊荣,其他同学还是照样吃发霉的馒头充饥。有时,几个和我关系要好的同学借我的煤油炉煮面条,改善他们的生活。
我们的宿舍是学校租用附近农民废弃的窑洞,没有床板,在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麦草,然后在麦草上面铺上从家里带来的单薄的被褥。夏天还能凑合,到了冬天就受罪了,晚自习后回到冰窖一样的宿舍,钻进冰冷的被窝,冷得上下牙胯子直打颤,大家挤在一起取暖,直到后半夜才能入睡。
那时候,家里几年才给我们做一身新衣服,小时候的我个子比同龄人都长得高,不到一年我的衣服就变小了。我的手腕和脚腕常常露在外面,脚和手每年冬天都被冻伤,严重的时候伤口都化脓了。以至于我结婚后好几年,一到冬天脚和手的冻伤还会犯。
那时,每当我看到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在春秋季节穿上暖和的毛衣,心中就十分羡慕。一次,我在学校附近看见有买减价毛线的,一斤五元钱。就把父亲和哥哥们给的零花钱攒下来,买了一斤银灰色的毛线。因为是减价毛线,所以并不是一团一团的,而是一根一根的,最长的也就四五尺,大多数是一两尺长的。我利用课余时间,把一根根毛线接在一起,给自己打了一件毛衣。这是我穿的第一件毛衣。
我特别羡慕两个嫂子每年都有新衣服穿,我每次出门走亲戚,二嫂就会把她的新衣服借给我穿,我和老公相亲时还穿的是二嫂的衣服。我心中一直盼望那个嫂子把她们的衣服送给我一件。有时侯干完活,我会闭着眼睛去碰嫂子洗完后晾在绳子上的衣服,心想碰上的衣服,嫂子就会送给我的,其实嫂子的新衣服也是少得可怜。怎么可能把衣服送给我穿呢!
听我讲完过去艰难的日子,袁老师说:“我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国家内外交困,百废待新,家家生活都很困难。但你们有没有觉得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人的意志才会更坚强。你们能走今天的成绩,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听了老师的话,在场的人都点头表示赞同。是呀,过去的苦难日子是我人生的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正因为经历过那么多的磨练,才使我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在逆境中勇往直前。现在的年轻人,缺少的不正是这种磨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