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边界感
好友说:刚才和老公吵架了,因为找工作的事。
我:今天去应聘了?
“嗯,刚才去应聘了一个。”
我问:怎么样?
她说:很小的一个公司,准确地说是一个个体户,招的是统计,同时负责给进货厂家结账。
顿了顿,她略带自嘲地说:城中村的一家店,应该在前些年的时候生意还好吧,你都不知道,老板穿得很随便,像个街边卖菜的。
我说:那不用说了,pass就可以了。
她仿佛为了说服自己:也没那么差,办公室也四个人呢!其中有一个好像是她家孩子,只是财务制度一直还没有建立。
我觉得更印证了自己的判断:“所以你不适合,这样随时随地随老板心意型不适合你”等等,没注意到对方的突如其来的沉默。
正巴拉巴拉说得起劲,好友打断了我:道理我都懂,但我现在需要站在地上(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一时没有收住话头,她又强调了一遍:你不懂,我们的年龄太大了,需要现实一点,我已经碰壁好几次了,需要脚踏在地上······
她不再坚持,电话那端的声音有点懒懒的:“别教育我啦!你厉害行了吧!我现在就是冲着工资去的,我是一个俗人,可以吧?不说了,我要接个电话。”
电话挂掉我有点生气,为她懒洋洋的态度,为她这么快放弃自己的选择权;也有点难过,一个内心那么骄傲的人,只是辞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接连碰壁让她感觉自己年龄大了,在职场会很被动,随便找一个职业就可以了。
我有点冲动地把车停在路边,第一个念头就想上几个人才招聘网站浏览给她找个更合适的工作,证明她可以。
可划开手机那一瞬我又停下了,我问自己:我这样做对吗?证明我是全能的?甚至都可以马上给好朋友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好友连给自己找一份工作都做不到?她连自己要什么都不知道?我有资源吗?她需要的是这些吗?
一连串的问题让我的思路清晰了许多。
我们总是希望好朋友彼此更加亲密,总觉得最好的朋友就应该亲密无间。但其实在所有人际关系中都需要适度的边界感,我们需要亲密而尊重,彼此独立又相互支持。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心理界限”。
我,“越界”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再好的朋友也不例外。尊重对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主性是一个基本原则,没有人喜欢被别人干预和操纵。
我这个时候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关照到她现在的情绪,或许她现在更需要被聆听、被确认,被鼓励,才能消解这份无力感。
再深一步地觉察:或许我这么激烈地表达也是自己内心有对年龄、对择业、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投射。与其是在说服好友,不如说是想很大声说服内在的自己。
一路沉默着回到幼儿园,想了想终究是放不下,于是发一条信息给她,期待能传递一些力量:
“对于工作,我觉得不管是我还是你老公,给你的都是站在我们角度的期待和建议,所以最终是你说了算,我澄清一下我想表达的意思:
·年龄不是最大问题,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比如遇事更稳,比如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验。
·别看低自己。和别人比不好说,和我比,你的思想的敏锐性和逻辑性强我三条大街不止,从濮上路到京开道差不多吧,你只是眼下遭了挫。
·建议不急着找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换工作太频繁会打击自己的价值感和自我控制感。放空几天想想到底要的是什么,可以提供的价值是什么。
·如果真的纯粹冲着那并不多的碎银几两,可以多试几个选项。
·建议不将就,但对最终的选择表示支持。”
我当时觉得自己幸亏及时觉悟,之后想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
也是文字写到这里,我才发现了一个问题——尽管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越界,但仍然与其是解释不如说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评判太多,共情太少,总有一些些没有真正平等之嫌。
所以,“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真的很远,自己尚且如此,为什么要强求她呢?
好友经常说我天天大道理一箩筐,纯属好为人师。
我不以为然并表示绝不悔改,继续耍嘴皮子斗嘴逞口舌之利。
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好像专为我写的:“你看上去是责任心强,实际上是缺乏边界感”。
有人说:边界感是对感情最大的尊重。
知乎上还有一个关于成年人修养的高赞回答:“守住边界,行有所止,言有所界,拥有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每个人都应该自己承担和处理自己的问题。对于我来讲,保持觉察,言有所界,就是在成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