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读书笔记
年底了,给大家推荐一些今年读过的好书吧,也是为自己这一年的阅读做个总结。我把它们分成了【猎奇类】【社会.人物.思想类】【生活.美食.艺术类】【心理.思辨.实用类】【小说类】以及【历史类】,希望能和同样爱读书的朋友们交流一二。
【猎奇类】
作者:[美] William R. Maples, Michael Browning
原来,“你化成灰我也认得”对于法医人类学家来说,是真的!我才知道对于极专业人士,哪怕只看火化时的火焰状态和燃烧情况,也有可能大致判断出这个人的年龄和死因。我们这辈子经历过的许多肢体活动,都会在骨头上留下永远的痕迹,历经百年而不变。
本是出于猎奇心理而读,到最后是衷心的感佩和钦服,在每一次惨绝人寰的死亡和令人发指的邪恶面前,人类学家给了每一具尸体甚至是每一块最细小的骨骼平等的对待与尊重——不管那尸体生前是默默无闻还是赫赫有名。读这本书,感动于作者对职业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正义的坚持。人类学家们用科学照射人性的至暗深处,他们为了每一个活着的我们,解读每一具无声的尸体,“直到生命尽头”。
另,这本书的文笔非常之好,中译本的质量之高可谓喜出望外。
【社会.人物.思想类】
1.《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滴血成金)
作者:[美] John Carreyrou
快到年底时突然看到朋友圈里几个朋友分享一篇名为“女版“乔布斯”覆灭记!硅谷美女CEO被爆百亿美元大骗局”的文章,读过之后火速买了爆出这一丑闻的华尔街日报记者Carreyrou写的这本详述前因后果的书。作为深爱《基督山伯爵》的一名读者,读到最后竟然有一种大仇得报的快感。可惜这个案子目前还在审理,书中无法描述太多丑闻被揭露后的个中细节。
只能说,我相信这位CEO最初创业时的愿景是好的,即,只用指尖一滴血就可以在短时间内用他们开发的仪器测出身体两三百种指标,以缩短检测时间、提前预防或实时监控疾病。但是,明知技术有问题却不及时调整,大力排除异己,上下其手,威胁恐吓,甚至不惜用错误的检测结果误导上百名患者/非患者……只能说,有才/钱/权而无德的人,永远是最可怕的人。
P.S.这个神奇的故事要拍成电影了,大表姐演。
2. 《This is not a diary》(此非日记)
作者:[英]Zygmunt Bauman
老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家与哲学家,习惯性地琢磨些社会文化问题,用日记的形式写了很多随笔,集结在这本书里。话题涉及快速流动的现代社会中的民主、信仰、文化娱乐、西方政治等。我读这本书有一点累,因为简洁性不强,而且老先生知识渊博,旁征博引了很多东西(但很善良地写了许多注释)。但书中有很多文章和段落,读来有醍醐灌顶之感。这本书适合反复读,其中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和观点,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问题,也是哲学思考。
3. 《众声》
作者:郭玉洁
一本更偏重人物以及所述时代更远一些的《看见》:名人、普通人、中国人、外国人、乌兰巴托、泰国、柏林、台湾……一个鲜活的时代,需要喧嚣的众声。很喜欢其中一篇故事的标题——“自由从来不容易,不是一个姿态,一个手势。自由是永恒的克服重力,挣扎着向上飞行”。
4. 《佛祖在一号线》
作者:李海鹏
作者是曾经在《南方周末》任职的记者。本书收录了他曾为《南方周末》、《第一财经周刊》和《智族GQ》撰写的专栏。作者有点愤青、向往自由、带点忧愁、关怀苦难、偶尔大大方方地矫揉造作……总之,很像我印象中南周记者的风格。我不时会想:为什么要读这些个人色彩非常强烈的随笔呢?后来我有了一个答案:因为这是一个只为读书而读书的机会,是一个和不同的人对话的场合,我们没有必要去接受或反驳任何的观点,只是去了解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一些事、一些思想、一些可能性,并以此拓宽我们有限生命的思维边界。
【生活.美食.艺术类】
1.《送你一颗子弹》
作者:刘瑜
作者记录了在国外读书生活的几年间的点点滴滴,话题涵盖的内容非常广,其中不乏对社会政治的看法,不过因为大部分文章涉及的只是日常生活,所以我把它归到了这一类。文笔跳脱、灵动、有时刻薄、吐槽得不遗余力、个人色彩极强,但挺有意思。
2.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 作者:张佳玮
3. 《无非求碗热汤喝》 作者:张佳玮
张佳玮的书,除了有关篮球的我不太感兴趣之外,其他的我都很喜欢。我认为,判断一本美食随笔集好不好就一个标准——你读的时候想不想吃。最喜欢他把最简单不过的食物,比如蛋炒饭,写得香气扑鼻,恨不得立刻来上一碗大口啖之,再痛痛快快地打上几个饱嗝。建议可以和《随园食单》、《闲情偶寄.饮馔部》一起读——一个让你想吃,一个教你古法妙门,还能看看江南地区清朝时期的饮食风貌。
个人觉得这两本书一气读完会有些腻,最好时不时地读上几篇,吃惯粗茶淡饭,偶尔来些八珍玉食,才有兴味。
4.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
作者:张佳玮
冷知识、小学问、大趣味。知道这些事真的然并卵,但没必要追求那么多“有用”呐。“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5. 《伦勃朗1642》 作者:张佳玮
6. 《莫奈和他的眼睛》 作者:张佳玮
艺术随笔,基本讲述了伦勃朗和莫奈的一生,并可一窥当时欧洲的市民和文化生活。其实张佳玮有点爱掉书袋啦,不过我觉得掉得不让人反感,还挺舒服。
【心理.思辨.实用类】
作者:[美]Kelly McGonigal
不是艰深晦涩的心理学教材,对于不苛求专业性的读者来说,很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实用的小窍门以提升自控力。
不过,嗯,希望想要提高自控力的朋友,能至少有那个自控力把这本书读完……
对了,推荐这位作者的一个TED演讲:How to make stress your friend? 压力本身不是伤害我们的凶手,“相信压力不好”才是伤害我们的凶手。另,我个人觉得演讲风格不错。
2. 《The power of habit》(习惯的力量:为什么我们这样工作,那样生活)
作者:[美]Charles Duhigg
习惯是一整个回路。培养想要的习惯,不是完全打碎这个回路,而是改变回路中的某一环或者两环,从而改变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3.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作者:[美]Carol Dweck
培养“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而非“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
多说一句,这三本书,尤其是后两本,想要get中心思想不需要把全本书读完,作者用了大量的事例佐证,有点千篇一律,但是想要通彻地看看理论的实践应用,读读事例挺有意思的。
4.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作者:[美]Clayton Christensen, James Allworth, Karen Dillon
脱胎于在哈佛毕业班上的演讲。所谓衡量,其实是问自己这些问题:什么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东西,什么是你真正热爱的工作,什么样的激励让你开心,怎么看待金钱,怎么运用个人才干,如何对待家庭,如何在面对不确定时判断评估可能性,如何看待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我个人认为讨论的不算深入但涵盖很广,足够有启发性。
5.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作者:[美]Neil Browne
对增强逻辑思辨、评估他人观点和陈述个人观点都有所帮助的一本书。作者非常详细地介绍了词句歧义、推理谬误、证据可信度、统计数据的欺骗性、假设、干扰性因素等等在评述观点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整本书都比较干货,我个人尤其喜欢“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这一章节,我们对一个观点的质疑,归根结底或许是我们对于陈述者隐藏的价值位阶的质疑。反过来说,我们要不要接纳一个观点,说到底是我们要不要认同陈述者暗示的价值观。我认为这不仅仅受用于具体的逻辑思辨,更可以广泛用于各类思考和人际交流。
6.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正义:一场思辨之旅)
作者:[美]Michael Sandel
脱胎于哈佛的公开课。这本书用很多事例和著名悖论,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几套政治哲学理论。读这类书时应该把自己设成一个变量,积极接收崭新的甚至相对的观点;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不变量,去选择接受打从一开始就会接受的东西。我们从不应该以一以贯之的哲学理论去试着解决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读这类书的意义,对我来说,是拓宽思维渠道,打通新的看问题的角度和处理方法,更理解,更通透,更尖锐,也更宽容。
Youtube上有全部12集课程,每集约1小时。看视频会觉得更生动,但是书的前后逻辑更紧密,涵盖的事例也更多。个人感觉可以将这本书和《学会提问》配合着思考使用。
【小说类】
1.《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我读的上一本余华的书是《活着》,那里面接二连三的死人。于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当许三观走一路卖一路血的时候,我担心他要死了;当一乐离家出走还有后来生病的时候,我担心他要死了;当二乐为了救一乐自己病倒的时候,我担心他要死了;就连最没存在感的三乐,他小时候站在房子下面,许三观吼他让他走远些不然会被瓦片砸死,那时候我也担心他真的会被瓦片砸死……所以最后有谁死去了我就不剧透了。很喜欢这种短平快稳准狠的行文风格。
哦对了,听说很多人读了这本书都想吃炒猪肝就温黄酒,我觉得我不是唯一一个读完了想吃炸油条的人。
2. 《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比《百年孤独》好读得多。
三个人的电影,每个人都有了姓名。
作者:[美]Ray Bradbury
反乌托邦小说,描述了一个所有的书都要被烧掉的世界。 焚书灭迹,听上去不是一件很陌生的事,对不对?从来不觉得书的存在是为了让人快乐的,从来不是;但是没有书的世界,一定是让人无法忍受的。
【历史类】
1.《罗马人的故事》
作者:[日]盐野七生
一套不那么风趣,但可读性极强、解析更深入、感情色彩更少的罗马版《明朝那些事儿》。全套15本,基本按时间顺序检索,但每一本也相对独立。如果对于全套兴趣不大,只挑其中几本读也不会有问题。我读的是中信出版社的译本,但听说三联出版社的译本质量更好。
1.1 《罗马人的故事1: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从七代国王到共和政体,罗马人的天资和身体素质都不如邻邦,但他们就是懂得如何将每一次偶然的成功总结成必然的规律,然后缓缓进步,一路征服,兼容并包,同化被征服者。
1.2 《罗马人的故事2: 汉尼拔战记》
读这一本的感觉就是太!帅!了!
迦太基战神汉尼拔,29岁带领军队和象队横绝高卢,翻越冰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从此呼啸于罗马十六载,哪怕偏要勉强,也九死不悔。 而罗马,越是艰苦卓绝,越是将才辈出,同盟忠诚,举国一心,从未放弃。汉尼拔与西庇阿,或许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两颗明星;罗马和迦太基的一成一败,说到底是地中海世界政治体制的物竞天择。有趣的是, 同一时期的东方正当楚汉之争。和项羽一样,汉尼拔也有(或许说,更有)资格说“天欲亡我,非战之罪”。古今中外,从不以成败论英雄。
1.3 《罗马人的故事3: 胜者的迷思》
若无外患,必有内乱。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虽然已经成为了西方世界的霸主,但连年征战的亏空,与同盟国的矛盾,贫富分化的恶化,让罗马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曾经令他们骄傲的,帮助他们征服了整个地中海的国家体制似乎已经行不通了,这个时候,是应该修补还是应该改革? 罗马的执政官或领导人大多都有很强的个人风格,私生活也有不少声色犬马之辈。而罗马公民对于公权力和私德的分界却是异常清晰。
1.4 《罗马人的故事4: 凯撒时代(上)》
1.5 《罗马人的故事5: 凯撒时代(下)》
就是因为读了这两本,我才去读了凯撒自著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然后发现凯撒有一丢丢萌萌哒)。作者对于凯撒的态度有些跪舔,但不得不说,这个37岁才算真正发迹的男人实在是太妖孽了。二十年间,他征服了高卢,混一了罗马,奠定了帝制,选定了还不满18岁的屋大维。而除了政治和军事,估计凯撒还是那个时代的最佳写手(之一),最佳文案,和整个地中海最有人格魅力的大众情人。
1.6 《罗马人的故事6: 罗马统治下的和平》
屋.深谋远虑不苟言笑纯政治家.大维——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的统治故事。他继承了干爹凯撒的理想,但有和凯撒完全不同的手段。估计他从凯撒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就是,没有亚历山大大帝的水平就千万别有亚历山大大帝的短命,所以一辈子都得有最亲信的人拥着才敢去元老院开会。但正因他活得够久,才得以从一而终地贯彻自己的国策方针,顺利地带领罗马从共和走入帝制。
1.7 《罗马人的故事7: 臭名昭著的皇帝》
有一部非常神奇的电影叫做《罗马帝国艳情史》,嗯,这部电影的主角卡里古拉就是这本书中描写的几位皇帝之一。其实,这本书虽名为《臭名昭著的皇帝》,但全程都在以一种更为平和的角度去讲述屋大维之后几位皇帝的故事,比起塔西陀爱憎分明的史笔风格,或许更能帮助读者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那段历史吧。
1.8 《罗马人的故事8: 危机与克服》
尼禄之后,帝国陷入内乱,犹太地区起义,军阀混战,出场的人真的太多了我看得心很累……
1.9 《罗马人的故事9: 贤君的世纪》
罗马人民幸福的日子终于到来了。在最好的时代里没有太多稀奇古怪的故事,但是我们能想象那时候的罗马人有多幸福。他们的皇帝励精图治、开疆拓土、重视基建(他们甚至也建筑了罗马的长城)、关怀儿童。皇帝图拉真说他是第一位来自意大利以外行省的帝国皇帝,所以要加倍的努力才行。他死在了东征的路上,而他最爱的子民们,选择用一场凯旋仪式而非葬礼迎接他们的皇帝回家。在拉丁语里,皇帝被称为“Princeps Senatus”(元老院首席议员),而直到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这一称呼的常用中文译名的美妙含义——第一公民。
1.10《罗马人的故事10: 条条大道通罗马》
盐野奶奶专门开了一本书来介绍罗马硬件软件两方面的基础设施:大道、上水道、下水道、桥梁、医疗、教育、邮政制度……和中国一样,罗马也有使用了2000年仍保存完好的道路和设施。这真的是一个从政治建设到基础设施全方位普及欧洲的宝藏之国啊,也难怪丘吉尔会说,凯撒在高卢战役期间渡过了英吉利海峡踏上了不列颠,是英国历史的开端。
1.11《罗马人的故事11: 结局的开始》
开篇是五贤帝的最后一位,“哲学家皇帝”奥勒留。可是,他的名声之盛多半是仰仗了非政治才干之高。好希望他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哲学家,在罗马的街头自由自在地写他的《沉思录》。这本书讲了一些制裁基督教徒的事件。罗马人对于神明的认知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他们认为,人类的生存应该由人类自己思考决定,诸神的任务只是为人类的努力提供帮助而已。”
1.12《罗马人的故事12: 迷途帝国》
又到了一本很不好读的,因为出现的各种人太多了……3世纪的罗马再次陷入长期的内乱,军队,元老院,宗教,帝国初建时的美好理想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1.13《罗马人的故事13: 最后一搏》
终于,幅员辽阔的罗马帝国被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而很快,双头政治又被分成了四头政治。拜占庭成为了新罗马,基督教迅速壮大……很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你发现,病人的症状终于消失了,他不是康复了,而是死去了。
1.14《罗马人的故事14: 基督的胜利》
罗马人觉得,或者说,统治者希望罗马人觉得,我们不能再把每一个死去的皇帝或者每一个有所建业的路人甲都神格化了,我们也不能全盘接收所有被征服民族的神了,咱们的神殿里已经有好几十万个了装不下了,忘记曾经“人类的生存应该由人类自己思考决定”这一神明哲学吧……虽然知道历史从来就不该问what if, 但有时也会忍不住想象如果叛教者朱利安没有英年早逝,那么罗马帝国会路向何方。
1.15《罗马人的故事15: 罗马世界的终曲》
不知在昔日的罗马帝国烟消云散时,有没有人想起几百年前,当小西庇阿站在被罗马灭国的迦太基的焦土上,曾经不知不觉吟诵起荷马的那段诗——“总有一天,那个日子终会来临。特洛伊,特洛伊王普利亚摩斯,以及他带领的士兵们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日子,终会来临……”
2. 《高卢战记》 作者:[古罗马]凯撒
3. 《内战记》 作者:[古罗马]凯撒
以总督身份出征高卢的凯撒,经过约8年的高卢战争和时隔两年后又持续了约4年的内战,再回来时已成为大帝国实际的主人。凯撒本人亲自写就这两本战记(内战记的后面一小部分并非凯撒亲笔)。为了更显客观,他全部以第三人称描述自己。因为凯撒的拉丁文笔极好,直到现在,欧美的学校依然会用这两部战记中的片段作为拉丁文范本。
我个人喜欢《内战记》更多一点,或许是因为这是他与曾经的联盟盟友兼前女婿庞培的战争。旁观的史官记录,战争最后,凯撒在见到庞培的首级和象征身份的印戒时,真的流下泪来。但在书中,凯撒只用一句话描述这一切——“在亚历山大港,他获知了庞培之死。”曾经,庞培是凯撒想要追逐的目标。凯撒不屑于获得元老院所谓的支持,他只要一个相配的对手一决雌雄,亲手打败他,然后站在他的面前,不为告诉他自己才是王,而只为说一句“我们之间不分高下,而我宽恕你”。只有庞培有资格成为这个对手。在亚历山大港见到庞培的首级的那一刹那,战争基本结束了,而凯撒也不再追逐了。那一刻,他的心里大概是有些怅惘的吧。
我们可以看到,凯撒不仅是十分杰出的军事家,而且还有一点萌萌的小傲娇。在全部以第三人称自己描述自己的两本书中,尤其是《高卢战记》中,时不时有这样风格的句子:
“他们眼泪汪汪地拥抱着凯撒”“他们知道只有凯撒可以帮助他们”“他们希望得到凯撒的宽容与谅解——正如他们所了解到的那样”……
不知道拉丁原文的风格是不是也这么小萌啊……
在此感谢所有送我以及向我推荐好书的小伙伴们!鞠躬,谢谢你们(^-^)
2019年呢,希望还可以读很多有趣的书,目前正在读《Are we smart enough to know how smart animals are?》动物世界很有趣的!
愿每个人都能从阅读中有所收获,“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