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条河流,你修建了什么样的河道?
原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2022-01-09 15:34
我们家小朋友一般起床有点慢,但是昨天早上一喊她,她立马就起来了,并不是因为她养成了早起的好习惯,而是因为她妈妈告诉她,早上有她最喜欢吃的烧麦,晚点起来就没有了。
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比较自律,而且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但是前段时间也是到了最后一刻才起来,并不是因为我很困,而是缺少我的“烧麦”召唤我起来。
讲这样的一个故事,不是想告诉大家如何训娃,也不是为了暴露我的堕落,而是想说明,无论我们采取哪种行为,其实我们都是走在自己的最小阻力之路上。
你可能很好奇,什么是“最小阻力之路”?它源于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书,题目就叫《最小阻力之路》,在介绍它之间,先认识一下它的作者——罗伯特.弗里茨,他毕业于波士顿音乐学院,是一个音乐家、电影的编剧与导演,但是他没有局限于自己的艺术领域,而是将他在艺术创作中的习得的创造技能,迁移到生活中,希望能通过提高人们的创造力,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创造自己的人生。
为此,他开发了“创造技能”课程,而《第5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也受到该课程的启发,并在书中体现了弗里茨的思想。
而这本书对我的最大启发是:我们大部分的行为,无论是积极上进还是消极堕落,其实都是沿着一条“最小阻力之路”展开,只不过影响这个最小阻力之路背后的结构不同。
就好像你进入一个大楼,为了快速到达一个地方,你选择的路线不是任意的,而是由大楼的结构决定的。而真正有效的改变,不是克服人性,去选择一条“阻力大”的路或“少有人走的路”,而是要看到行为背后的结构,通过改变结构,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我会分三次分享本书,这一次主要分享如下的议题:
什么是最小阻力之路?
什么是顺从-反抗结构?
什么是创造结构,它个顺从-反抗结构有什么不同?
1 最小阻力之路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后半句是自然发生的,而前半句是我们希望做到的,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行为常常和水一样,也倾向于往低处流,或者换句话说,按照阻力最小的路走,就像水的流动,比如碰到石头它会绕开,如果有个河道,它会沿着河道流淌。
而且,这个特性貌似是个普遍规律,比如我们中学学习电学的时候,老师在介绍电压、电阻和电流的关系时,也会形象的比喻,电流也会沿着阻力小的线路(电阻)的方向流动;在交通站中,大家也总是会按照拥堵较少(阻力小)的路线前行。
所以,作者将我们的人生比喻成一条河流,而这个河流也有类似的特点,它总是会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去流动,这个和我们直观感受是相似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比较容易的事情去做,这无可厚非,而且也是顺其自然。
而书中提到两个重要的洞见:
①最小阻力之路是由你生活中潜藏的结构决定的;
②这种潜藏结构是可以被你改变的。
这里提到的“结构”是什么意思?书中对其定义是:
结构指的是事物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每一个部分如何在与彼此及整体的关联的情况下运作。
而这个定义,很像我们在系统思维1|为什么要学习系统思维?对系统的定义:
系统不仅仅是一些事物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的,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从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系统构成有三个要件: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
通俗的理解,结构其实就是我们行为背后的模式或者运作机制,可以类比为河流的河道、交通的规划图以及大楼的结构。
对应到我们的生活,你选定了结构,相应就选择了你的最小阻力之路,这条路会让你很容易前行,但是否会把你带到你想去的地方就不好説了。
因为结构有优劣之分,而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典型的两种结构:顺从-反抗结构和创造性结构。这两种结构有什么不同?
2 顺从-反抗结构
在介绍什么是顺从-反抗的模式之前,我们来先看一个心理学试验,书中提到一个研究,研究人员将录音机装在了几位3~4岁孩子的身上,大人们对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录下来,然后再分析录音之后,研究人员发现,85%的内容,都是大人要求孩子"不要做某件事情”。
如果你有小朋友,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这样,至少我记得我是讲过这样的话,比如:
“赶紧洗了睡了,不要看电视了”
“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
“这个危险,不要乱碰”
“我现在在忙,不要干扰我”
……
这种“不要”的要求,当然有它的原因,因为可以让小朋友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同时养成好的规矩。对于各种“不要”,小朋友通常有两种应对方式:要么是顺从,要么是反抗,而当力量很小的时候,反抗常常体现为拖延、哭闹,等大了之后,体现为叛逆。
这种顺从和反抗的应对方式,就是作者提到的顺从-反抗结构,而且很多时候会延伸到我们成年后。我在公司中,就见过典型的两类人,一种是“好人”,一种是难搞的人,前者是典型的顺从,后者是典型的反抗。
但这不是说顺从的人会一直顺从,而反抗的人会一直反抗。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的模式,顺从和反抗会相互转化。一直顺从的人,外界可能总是对他提要求,时间长了,他自己很可能产生积怨,他们会变成难搞的反抗的人,但是,这种转变无法加强他们的力量,而且他们自己也无所适从,很快又变回顺从。
而难搞的人,一直在反抗,时间长了,也会因为造成破坏而感到后悔,变成顺应的好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怨气的积累,又变成难搞的,反抗的型的人。
于是这两类人都陷入顺从-反抗的来回e荡中,而且典型的特点是感到无力和被环境左右。
你希望被这样的结构一直振荡吗?还有没有更好的结构?当然,这就是作者推荐的创造的结构。
3 创造的结构
什么是创造的结构,先看一下作者对创造的定义,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卡尔.罗杰斯的描述:
不管是某个孩子与玩伴一起发明了新的游戏,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家庭主妇调制出一种新的肉类的蘸酱,还是年轻的作者写出自己的第1本小说,其实都是具有创造性的。
和前面的顺从或反抗不同,创造不是被动对外界环境或他人的反应,而是主动地做一些东西出来。
就拿你看到的这篇文章,没有人要求我每周必须写,就是我自己想写一些东西,于是就把他们创造了出来,可能不完美,但是我自己的一个小小创造。
可能你会觉得创造好难,没有天赋,但是作者在书中提到,创造其实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我理解这也是他写这本书可开设创造技能课程的前提假设。关于如何创造,作者总结了5个步骤,我用我写篇文章的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步骤一:把你希望创造的东西想清楚
比如我希望创造一篇文章,我会想到我要写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重点阐述什么是最小阻力之路;
步骤二:掌握进度
也就是知道自己当前的现状是什么,就像我现在写这个部分的时候,我知道我还没有完成它,当你看到它的时候,说明我已经完成了。
步骤三:采取行动
完成步骤一和步骤二,你就看到了差距,于是要采取行动,缩短这个差距,与我而言,在还没有发布前,我需要奋笔疾书,完成它;
步骤四:采取行动遵循创造的节奏
书中将创造历程分成不同的三个阶段:萌芽,同化和完成,关于这三个阶段,我们在第3篇文章当中会重点介绍,这里不详细展开。
对于我在写的这篇文章,萌芽对应的就是主题构思,通话就是把阅读的素材和自身经历融合起来,而完成就是将其转化为你看到的这个文章。
步骤五:积累创造的动能
我们每完成一个作品,都会积累一定的经验,总结形成一套方法,而这能够为我们开启下一轮创造提供动能,就像我每发表一篇文章,我就更加有动力,通过这种方式,我已经持续更新了200+篇文章了,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四 两者的不同
你有看出顺从-反抗的结构和创造的结构的不同吗?结合书中的观点,我认为有三个主要的不同。
①驱动力不同
顺从-反抗结构,更多是外在的驱动,是别人要求你做什么,你要么顺从(比如你的领导派给你的),要么反抗(比如其它部门同事让你做的事情);而创造的机构,大多是自驱动的,是你自己想要完成一个事情,想让你的作品问世;
②人生河流的方向不同
顺从-反抗的结构,会让我们在这两者之间反复的振荡,消耗能量,停滞不前;而创造的结构,这会让我们不断产出自己的作品,让生命之河螺旋上升,因为我们不断创造出作品,我们能够从中不断学习经验和技能,从而更好创造下一个产品。
③情绪作用不同
顺从-反抗的结构,常常被自己情绪所左右,通常会避免极度的负面和极度正面的情绪,他们让情绪左右自己的生活,所以不断寻找比较适宜的环境,适宜的工作对象,从而避免外在环境对情绪的冲击;
而创造结构导向的人,虽然也经历负面情绪,有时甚至很剧烈的,但是较少被情绪左右,因为他们更加关心自己的创造物。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马斯克,他也会有压力很大的时候,但是他无论情绪好坏,他们尽量不受其影响,比如space X的发射,失败几次后,是谁都会低落的,但是他还是顶着压力继续发射。
还有新东方的俞敏洪,因为受到政策的影响,新东方股价大幅下跌,但我前两天看他自己在视频号中分享2022年的期许,能明显看出他的从容乐观,并开始构思新东方的未来,令人敬佩。
总结
人生像一条河流,河水总是会沿着最小阻力之路前行,而这条路深受其我们底层的结构影响。我们至少有两种结构,一种是顺从-反抗结构,一种是创造结构,你选择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