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处暑七月中》

2021-08-23  本文已影响0人  月满的树洞

《咏廿四气诗 处暑七月中》

  元稹.唐代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译文:

一向处暑之日到来之时,老鹰就会开始祭鸟。渐渐觉得白露收藏,秋意渐浓。

树叶下面空惊一阵秋风发出的声音,秋天高远看不见悲悯之心,万物肃杀。

秋气收敛,农作物成熟,秋风安静,虫儿吟唱。

慢慢浅酌杯中的美酒,从容调理膝盖上的琴弦。

注释

1.向来:从来;一向。

2.鹰祭鸟:《逸周书·时训》:“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即处暑三候之一“鹰乃祭鸟”。

3.白藏:秋之气和,则色白而收藏。这里指代秋意。

4.不见心:指秋风肃杀,万物凋零,看不见悲悯之心。即处暑三候之一“天地始肃”。

5.禾黍熟:指农作物成熟,即处暑三候之一“禾乃登”。

6.樽中酒:杯子里的酒。

赏析

元稹的吟咏二十四节气诗歌,一到秋天写得也就越发有诗意,越加精彩了。

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

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但秋老虎仍然还在,所以还不算特别凉爽,要等到白露之后才会真正凉快起来。

首联,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交代的是处暑三候之一:鹰乃祭鸟。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老鹰开始大量捕获小鸟。与其说是祭祀,不如说由于秋季到处是成熟的庄稼,鸟儿们又多,又肥,老鹰捕获小鸟自然容易,吃也吃不完,就出现了“鹰祭鸟”的现象。

另一方面,就是不经意间才发现,白露已经藏在很深的树叶草丛间,秋意开始变浓了。这些奇妙的变化,都会对诗人内心产生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是时光的流逝,一方面是凉爽的秋天终于来了。万物也将迎来各自的命运。

颔联,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一个“空”,一个“高”,写出了秋天的空寂与高远,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空寂与对万物的悲悯之心。一叶知秋,所以诗人能站在叶子下面感受到阵阵秋风发出的声音。天空高远,所以诗人看不见老天的怜悯之心。而万物都将迎来肃杀之气,等待命运的安排。“不见心”三字,写得是处暑三候之二:天地始肃。此时,肃杀之气降临,天地万物开始凋零。老天的怜悯之心不见了,任凭凋零与捕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