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义》读书笔记(一)

2017-11-07  本文已影响16人  龙仔很忙

第一次笔记

最近辞职成功,终于有时间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看到当年因为工作和学习太忙来不及读的书,决心要读一读,免得我虚度时光。至于读什么,说实话我还是有些小纠结。刚好《春秋大义》放在家里的斗柜上我能看的见,而且我也很喜欢熊隐士的著述风格。顺便说一下,在我生命中其实有两位熊。一位是熊逸,另一位是熊太行。习惯上我喜欢叫熊太行熊师傅。熊逸,像逗趣得朋友也像距离很远的隐士,就叫熊隐士好了。

在读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春秋》是什么。我印象里,也就是历史书大概的云云。是国学经典。但是经典在哪里,我并不知道。

第一天的阅读我用了2个小时,读了56页。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序言和引子。尝试着看目录理出整本书的框架,发现信息量太大,完全不能理解熊隐士的套路。没办法,只能从序言和引子里面找答案。序言读了稀里糊涂的,信息量同样很大。好在引子比较长分了三部分。目前对《春秋》的理解如下:

1.国学经典,相传由孔子修订,是古代治国的理论依据。其微言大义暗藏褒贬。

2.《春秋》属于经,有自己的注释书,即:《左传》《公羊传》《毂梁传》

3.《春秋》有点像判例法的判例集,又有点像历史书。

综上,回过头去理解《春秋大义》这个书名的意义。就是概括的说:《春秋》这部经典是讲各种治国与处事道理的,也就是讲大义的。

接着说《春秋大义》这本书。序言和引子的信息量很大。我知道,序言是对正本书的概括,是作者的著书思路,熊隐士也是这个意思。但是无奈,他原本用来做序的部分被他写的太长,不太适合做序。因此他做了调整。将原来的序言做为引子,而序言则引用三位大师的序言加上自己的注解。就此,这个序言想表达三个方面:

一、先读完再评判。

为了了解作者,就必须放弃自己真实的偏见。我理解为这是一种倾听精神。听了别人说什么,想表达什么,在利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作者的结论是否值得自己使用。毕竟有时候,自己一贯坚持的可能是错的。如果不愿意听别人的观念,那我们读别人的书干什么。

二、本书会使用可能与读者自己不一致的观点来探讨《春秋》。依照第一条,自己的原有观点真的是对的吗?

三、本书是前人以及现在人的研究结果的集合。可作为“中学生可看可不看的课外读物”

四、本书相比于作者的其他书如《周易江湖》等相比,更正式。不会像以前一样那么的诙谐幽默,或者说耍贫嘴。耍贫嘴和诙谐幽默是我加上去的。我读过《周易江湖》,也是因为这本书让我爱上了熊隐士。我就是喜欢耍贫嘴的人,因为我耍不来,算是一种心理补偿吧。

看了序言,其实我还是不知道这本书想讲什么。也不知道《春秋》到底是个什么鬼。没办法只能继续往下看,看看目录,发现熊隐士的目录做的很飘逸。对于我这种没有文化底蕴的“文盲”来说,光看目录完全不知道要表达啥。随决定不纠结与书的架构。还是先往下看,内容展开了,也就知道熊隐士想说什么。

引子很长。整整用了34页,分了三个引子也就是三个主题。分别是:

一、新问题常是老问题

二、事实问题还是逻辑问题

三、在诗歌的标签之外

光看标题还是一脸懵逼,什么鬼。这信息量太大了。新问题,哪方面的新问题。又是那些事实问题。《春秋》怎么又和诗歌扯上关系了。不懂,继续往下看。

引子一(一)“诋岳飞而推崇秦桧也”

这是要给秦桧翻案吗?道理听的多了,我对历史人物也不再是非黑即白。正如2017年10月25日逻辑思维讲法国贝当将军的案例。我会学着将人物套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并且专注于他们做了什么。我不喜欢评判功过是非,我只是想知道如何去做研究,找到规律和套路。

回到书中的内容,秦桧也是有自己的立场。他和贝当一样,都选错了方向。秦桧为人怎么样我没有研究,但是他选择错了这一点毋庸置疑。不然他也不会被骂到现在。书里的内容还是熊隐士一贯的观点,历史是由人传颂,传颂过程中总会难免被加入感情色彩。

引子一(二)我们今日还不配读经

理由很简单,古汉语一句话有很多种解释方式。首先,利用《精英日课》解读的信息论来说,汉语信息熵很大。其结果就是一句话有很多意思,为了准确传递思想,就要增加情景和前言后语。而古汉语为了精简,使得原本就意思很丰富的汉语,意思更丰富。其次,除了语言本身的限制以外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卑观念,弟子不懂的不敢问老师,更不敢反驳老师。因此流传下来的都是学生对老师意思的猜测。最后就是我们现代人,古文研究已经断层。民国时期的大学者尚不能说完全懂经典,何况现在的人。在老师自己都没有统一答案的情况下,怎么去教导小学生及初中生。

引子一(三)祭孔·文天祥

都说世风不古,可是古时候的风尚到底是什么样的。时代在变化,每一个时代都觉得世风没有以前好。古时候的世风还能否适应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吗?我的回案是不能。但是,我们总需要坚守一些我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的规矩。这些可以减少我们生活中的沟通成本。

引子二事实问题还是逻辑问题

引用了“松鼠问题”其结论就是,在关键点“绕着跑”解释的角度上,是如何理解的。这个关键点理解的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就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引子三在诗歌的标签之外

标签会限制人。正如唐诗宋词的标签。好像只有唐朝的诗和宋朝的词是最好的。其他不是着个朝代的诗词,就不好。事实并不是这样。

说实话,光看这三段引子,还是不理解这跟这本书有什么关系。知道写笔记的这回,潜下心来思考。我想熊隐士想说的,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多角度多维度的看待历史问题。这种思想是序言的扩展,更详细的阐述如何看待这本书和读这本书。这三个引子,刚好可以对应序言里面的三段引用的序言。

读完序言和引子,还是一脸懵逼,还是不知道这本书想讲什么。既然不明白就不想了,带着好奇心看正文。

第一章  杀人无罪,报仇有理

看到文章的标题很新奇,杀人怎么就无罪了,就算是报仇也是犯法的。这跟《春秋大义》有啥关系,接着看。

开篇就是徐元庆谋杀案。这是一个唐朝武则天时期的一个案子。讲的是名叫徐元庆的人,在驿站里面杀了一名政府官员。理由是这名政府官员在做地方官的时候杀了他父亲。这既是谋杀案,也是为父报仇的案子。这个案子让我想起山东辱母案和最近看的一系列讲人性的韩国电影简述,比如《蚯蚓》《素媛》等一些列因为政府不作为,需要亲人实施正义的影片。一面是法律法规,一面是人性更是伦理。这种新时代面对的问题,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早就出现过。书读到这里,我理解了熊隐士所说的“新问题常是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给过判决的思路。

其实我不反对国家按照法律执法。毕竟一旦开了伦理道德的口子。那么就会有坏人用不法手段钻空子。同样的也防止司法乱用。看了熊隐士的解读我发现。不管什么原因,徐元庆都应当判处死刑。只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其父亲究竟是因为触犯刑法被官员处死,还是因为官员滥用职权滥杀无辜。如果是前者,毫无疑问徐元庆应当判处死刑。如果是后者,按照柳宗元老祖宗说的说法这种情况徐元庆杀人合乎理,合乎义,不仅这样,官员滥杀无辜还要向徐元庆道歉。我觉得老祖宗说的话有道理。不过我倒是觉得应该依法判处死刑。理由就是我之前说的,依法治国,这是对所有违法者的惩戒,也是禁止执法者滥用职权。

这一小节有两个案例,一个是唐朝徐元庆案,另一件是汉朝杀继母案。这两个案例我都隐约抓住案件的漏洞,但是不敢肯定,也不想停顿,想看到熊隐士后面怎么解答。熊隐士很顽皮,抛出一个案件,然后挖一个坑,带着你往里跳。等到你跳进去了,在告诉你:“哈哈,你上当了,没发现这里有漏洞么。我就是故意不告诉你的。”意识到这一点,我终于有点跟熊隐士互动的感觉。而且读了这些之后,发现这本书的目录,可以解读了。可以知道熊隐士的写作框架。这个框架,等我下次笔记再写。

2017年11月3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