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之光社交产品体验与运营

天下没有不散的群组

2015-11-19  本文已影响74人  青空片想

天下没有不散的群组,请大家抓紧时间社交吧

不知从何时开始,登陆QQ的理由就是为了那几个QQ群。

刚好趁今天不开心,不如跟着笔者我一起去退群吧,是时候跟大企鹅的QQ群说再见了。

自打我认识“社群”这个词开始,QQ群就已经当仁不让地代言了很多年了,这里我就拿它来说事吧。

相信你和我一样,都有过这样一段心路历程。

或者是被朋友拉进一个名字看起来高大上的QQ群,或者是怀着惴惴不安而又无比激动的心情,按下的一次群申请竟然得到了管理员老爷的通过。这时,你总是在幻想,对自己说是时候结交一些上层人士了,他们口吐莲花,他们三两句就能省去你四五年的拼搏,他们只手遮天,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简单来说都是咱们这行的前辈。

等你进去磕头、跪安一圈后才发现,你所期望的大佬们早已脱身离去,此地空余若干和你一样涉世未深的小白,彼此吐槽着那些上班第一天就能遇到的事情,而其他人则只是看看不说话。

你大喊两句坑爹之后,现在只想转身离开。

这时你应该明白,你正与社交蒸发冷却效应不期而遇。

而你进入的那个群,毫无疑问,只剩两种人,

一种人不屑与你沟通,主要是怕说两句就露馅,只好默不作声,必要时倚老卖老地打压一下你;第二种人倒是很热情,但是说出来的话,总让你怀疑自己是否进了学前班。

而他们邀请你进入的原因,只是他们想加几个新人来提高活跃度,而你恰好在申请,仅此而已,可别自以为是因为自己的申请书写的很诚恳或者拉你入伙那人背景很强大。

而你幻想中的QQ群里有两三个大佬随手一份a

naughty document就能决定世界格局的情境,或许真的存在,但显然不是你这个级别所能目睹的,那个群也显然是不会让你加入的。

QQ群的社交蒸发冷却效应,无疑是在给那些人脉决定论的信徒一记响亮的耳光。

大体上而言,群组这个东西,并不总是按照你的预期进行纵向拓展,反过来是在进行着横向拓展,客观上来讲,这是在制约你的前进。

就好比你进入一个摄影的QQ群,发现大家总是在讨论一些关于吃吃喝喝的问题,自然与你提高摄影技术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而如果你驻扎与此,你的摄影水平将不会提升,但或许会让你结识一些朋友,可如果单纯是要社交的话,这个群又显然不是你的最佳渠道,至少效率上来讲,不是。

由此可见,如果你想爱知求真的话,最好还是别混圈子了。

而笔者本人就是一个十分反感圈子文化的愤怒小青年。正如24岁的韩寒曾对此不留情面的痛斥道: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社交网络中,我们该如何设计一款没有圈子文化的群组呢?

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设计群组功能?

简单来说,社交平台的群组是对用户进行再组织的一个手段,其目的还是要让用户去与其他人建立关系链,而群组只是提供了一个情境。换言之,群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自然还有一个附加效果那就是增加用户粘性。

其次,圈子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圈子的形成得益于时间上的积累,那些入群时间长的人,久而久之便逐渐掌握了话语权。于是话题的讨论就从群组本身的语境转移到了他们控制下的语境,圈子也就由此形成了。

那么设计群组,就是要将群组定位于工具、手段,而不是目的,另一方面,限定时间。

这里提供一个思路,一个关于有限时间的群组。

看过我之前《灰度关注》一文的朋友大概了解我,我是喜欢动态的。

这里这个群组,也将被设计为动态的,他将被设置一个蒸发时间。

比如说,摄影群组A,这个群组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加入,不需要任何申请。但是每个人只能在这个群里滞留3周,3周之后他们将被无条件清退出群,也就是蒸发。

那么这个人,就要在这3周时间内,通过不断地表达和讨论来寻找他的目标用户,继而赶在被清退之前,与目标用户建立起关系链。

也就是说,要让用户通过一个人去学习新知识,而不是通过一个群组去学习新知识。

经过这样的设计,群组功能将会变得特别的轻。它不需要构建自己的群文化来吸引其他人,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那些有需求的人们提供一个社交的场所。类似于,舞会、酒吧、饭局等聚会的场合。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就是这个群组的建立过程,我希望他是由用户自己组建的,这个建立的过程有点像微信群和百度贴吧。适当的,应该赋予这个群组建立者免于蒸发的权利,但他的权利也就仅限于此了,如果还需要再增加点什么功能的话,那就是转让群主身份和退群的功能了。

这无疑又是一个简单粗暴的做法。

但这正是我在上文提到的那种“一期一会”的思想。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请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好自己的进度,去认识那个最好的他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