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芯,美国也很焦虑
17021211254
转载自:http://36kr.com/p/5140215.html
嵌牛导读:在一些高科技产业领域,中国异军突起,取得长足进展。但是在芯片、集成电路这件事上,美国仍然遥遥领先。
嵌牛鼻子:高科技产业领域 集成电路 芯片
嵌牛提问:为什么说中国缺芯,美国也很焦虑?
小小的芯片,牵动很多人的神经。
大洋两岸,概莫能外。
我们有我们的焦虑,他们也有他们的担心。中国的反思和进取已有不少,下面这些,是美国企业和投资人,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感知。
不妨兼听一下。
避不开的中国
在一些高科技产业领域,中国异军突起,取得长足进展。但是在芯片、集成电路这件事上,美国仍然遥遥领先。
然而这丝毫不能减缓美国半导体厂商的忧虑,他们担心,如果没有特朗普政府跟他们一致行动,中国同行会颠覆产业格局。
大概三周前,美国芯片厂商美光(Micron)、韩国芯片厂商三星和SK海力士证实,中国监管机构正式对这三家企业展开反垄断立案调查,他们被指涉嫌操纵DRAM内存芯片价格。
有数据显示,这三家已经垄断全球96%的存储芯片市场,且外界一直有声音怀疑这些厂商存在违规行为。
尽管如此,美国公司和美国政府一直怀疑中国的反垄断还有其他目标。
“他们想要获得知识产权,需要我们教他们如何做。一旦他们学会,就会想把我们从这个行业排挤出去,”一位熟悉美光的人士表示,反垄断调查表明中国在半导体领域还没做好准备。
美光并不是个例。据Axios等多个美国媒体报道,有不少美国公司因为触及反垄断法规,被迫与北京达成交易。
2013年,高通在北京和上海的办公室遭遇调查。这家公司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中国。2015年,高通因为存在反竞争行为,被罚款9.75亿美元。
后来《纽约时报》曾经在报道中提及:为了重新博得北京的好感,该公司同意在中国降价,答应将更多高端制造业务交给中国合作伙伴,还承诺帮助中国进行技术能力升级。”
据说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IBM和苹果公司身上。
“我不知道谁能与中国抗衡并取得胜利,就像我不知道谁能在赌场长期获胜一样,”曾经在布什政府担任商务部高级官员的Bruce Mehlman说。他现在为几家科技公司担任说客。
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副主席Jimmy Goodrich说,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都有蓬勃发展的半导体产业,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会对国内企业进行扶持。
说一千道一万,你很难回避中国。一位业内人士坦言:“我们都依赖中国,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在那里组装。”
然而,更重要的担忧还不止于此。
行动太迅猛
更大的焦虑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是正在行动的中国。此前已经明确的“中国制 造2025”规划中,清晰无误地指出将要在未来成为半导体在内的尖端技术的全球领导者。
虽然半导体相关技术难度不小、挑战巨大,即便完成设计阶段,也还有制造爬坡要跨越。
然而这似乎不会成为中国的障碍。
野心勃勃的背后,中国还会为此有115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和投入,以确保政策推进无误。
所以Jimmy Goodrich都感叹说:有钱到难以置信。
另一方面的担忧则来自特朗普政府,从特朗普种种行动来看,更注重的是贸易战中的博弈和平衡,而不是真正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解决问题。
最典型的例子是特朗普政府宣布与中兴达成和解——尽管其后遭遇参议院阻挠。
美国国内都没有共识,而且还正在“搭上”盟友们。
有国际战略研究的分析师说,日本、美国和欧洲等都正在等着“紧密团结”在美国周围,来应对中国的2025崛起,但特朗普并不追求长远,而且正在用关税等政策疏远曾经的盟友。
当然,为了应对中国半导体生产正在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有一种解决方案被提出,那就是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劳动力密集的地方,比如马来西亚或越南,那里知识产权相关的保护更安全,劳动力也更便宜。
但归根结底也非万全策,“搬家”不会解决所有问题。
因为半导体的供应链原本就非常复杂,而且中国有需求旺盛的市场,还巨有钱,到最后,这会是一个博弈之后的平局。
但不少美国企业已经认识到,恶性竞争让大家都是输家。
“民族牌”
国家层面的争夺,势必会波及各个领域。
包括创业投资。
在中国,有“民族芯”标签助力的企业,一方面获得了更多关注度,另一方面也在市场里标价更高的估值,然后完成更巨额的融资。
刚刚官宣25亿美元估值的寒武纪,正是其中扛旗手。不过,在当前大语境里,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寒武纪”。
例如,某家把“为国造芯”喊得响亮的知名AI芯片公司,反而受到一些影响。该公司吃亏之处在于“出身”。
该公司一直以来以美元融资,甚至还得到了美国巨头加。于是在“国家队”故事讲述时,并不如寒武纪吃香——即便芯片研发完全在中国自主进行。
而寒武纪即便官方披露估值以美元为计(融资在4-5亿美元之间),但实际拿的都是人民币。在其最新一轮融资中,领头方清一色国家队背景基金。
对于公司“性质”上的种种微妙,也让不少硅谷华人创业者目瞪口呆。
他们在硅谷创业起步,自以为拥有天时地利,但等到回国寻求融资时,才发现身份上的对比竟然成为了不利因素——或者说“中国血统”可能会让公司更值钱。
而且这不会是一时一地的摩擦,美媒MIT Technology Review就评论说:中国决心建立庞大的国内芯片产业,减少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硅技术的依赖,这种决心不是一时冲动。
有些事情只是开始,这个行业的摩擦不会停止,美国公司的焦虑还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