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在工作中站墙角”
![](https://img.haomeiwen.com/i3239727/a5afd29bb53a53dc.jpeg)
2017年1月24日星期二 18点17分
日里,翻看手机,看到了一则感人的留言,说保姆放假七天回家过春节,她临行前愣是在垃圾桶上套了七个塑料袋,一天一个,不用劳烦他人再去弯腰。留言的人感动不已,我也敬畏有加。
看罢,我情不能自己地想起了我的师范班主任李晓东老师。
他不久前请假到长白办事,昔日的几个学生闻知他来都很高兴,陪着他吃午饭,一个劲地挽留他,希望晚上可以好好陪陪老师。我们这些年近五十的人,在读书时几乎都得到过他的关爱,不知如何表达谢意才好。
按照常规,李老师是可以答应的,他2017年3月份就退休了,到了这个时节,单位的事情也不多了,作为一个老同志跟主管领导打个招呼就行了。
但我们的老师谢绝了,他说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而且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你们要记住,在单位,永远不要在工作中站墙角。”
师范那些年学过的课程至今几乎都忘记了,在毕业接近三十年时,李晓东老师又重新给我们上了一课。
想起老师的这番话,我脑海中闪出一个步履蹒跚的朝鲜族老头——金光哲老师。
他是名牌大学的肄业生,因为家贫,没有读完,后来辗转到了金华执教于朝鲜族班级。
朝鲜族班级撤离后,他改教汉族班的美术。那些年美术几乎不受重视,学校也就是给他安排个轻差事,让他轻松地退休就可以了。
但金光哲老师可不小看自己的美术教学,他先前读书时学过设计,有一定的功底,竟然借此捡起来,开始潜心研究绘画。
他的教案向来是端庄秀丽的隶书,几乎每篇教案都配着应该施教的小画,有的还有分解图。翻阅金老师的教案,常常让人爱不释手。
每到美术课,他就站在教室的中央,操着不算流畅的汉语,和孩子一起遨游于美术的殿堂,引得孩子如痴如醉。
他不是专业美术教师,但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最敬业的美术教师之一。如今,他已经接近八十岁了,每当想起他老人家,我都肃然起敬。
在单位中,年龄长的人通常都要摆出一副老资格,以功臣自居,这几乎是惯例的。但确有如金光哲老师一样的同事让我们心怀感激。
学校的专职副书记宋来萍,在小学算起来也是老大姐了,从教导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后,除了做好党务工作外,一直负责指导年轻教师。
这几年,每到下学期,她就跟踪到小学毕业年级,适时地给孩子指导作文和阅读,因为一线教师多是年轻的特岗教师,经验相对较少。
我常常看到她放弃午休时间,待孩子玩耍后,她就进入班级,有板有眼地带领着孩子进入文字的世界,神采飞扬的那个劲,犹如美丽的蝴蝶。
孩子考出了优异的成绩,她就闪身幕后了。
我们的八年级因为外地的孩子不断转入,就一分为二,拆分成两个班级。
琢磨班主任时,根据日常的工作表现,美术教师张丽梅老师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她果然不负厚望,一个跟头扎到班级里,恨不得不再离开学生。
她教美术,平素接触学生少,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她干脆在班级设了一个办公桌,除了必须离开班级外,几乎就全程陪同学生学习。
待了几天,她看出了门道,不少孩子不会学习,于是她就以和学生竞赛的形式,重新捡起了课本,和孩子一起学习各科,甚至利用课间的时间,给孩子讲解数学之类的课程。
考试的时候,她就和孩子坐在教室中一起参加月考,以此激励孩子。
一个美术教师,因为当了班主任,捡起了各个学科的课程,这是让我始料不及的。
有了这样一位用心的班主任,孩子岂能不用心?
教化学的郭秀风老师,在学校算起来也是资深教师了,参加工作已经二十余年了。
她看到学校花池子中的花比较单一,就从网上邮来喇叭花的种子,将种子播在纸杯中育苗。花苗长大后,为了练苗,她就一趟趟地将纸杯端出去,放到阳光地带,以使秧苗可以适应未来的生长环境。
花苗育好后,她就和男教师利用工作之余到各处栽上,一脸幸福地静待花开。
我们都是平凡的劳动工作者,恰是因为我们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当我们转身离开时,坦荡踏实的感觉才会如影相随。
“永远不要在工作中站墙角”,这岂不是最基本的?